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𠴵𠹏󷎽

說 明

正  字 A00695 口-13-16
說文釋形 「噪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喿」:上作「品」,下「木」豎筆不鉤,左右兩筆不靠豎筆,為「木」作下偏旁寫法,寫法參「喿」(B00398)字。「操」、「澡」、「燥」、「躁」、「藻」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ㄗㄠˋ
漢語拼音 zào
釋  義

1. 蟲鳥爭鳴。如:「群鴉亂噪」。《集韻.去聲.號韻》:「喿,《說文》:『鳥群鳴也。』从品在木上,或从口。」《宋史.卷四六二.方技列傳下.孫守榮》:「一日,庭鵲噪,令占之,曰:『來日晡時,當有寶物至。』」隋.江總〈脩心賦〉:「風引蜩而嘶噪,雨鳴林而脩颯。」唐.王維〈酬諸公見過〉詩:「雀噪荒村,雞鳴空館。」

2. 喧譁、吵鬧。如:「喧噪」、「聒噪」。《後漢書.卷七七.班超傳》:「超乃順風縱火,前後鼓噪,虜眾驚亂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晉史.卷上》:「唐兵追擊,奔至汾曲,契丹鳴鼓大噪,伏兵四起,衝唐兵斷為兩陣。」

3. 響亮。如:「名噪一時」。《唐詩紀事.卷四一.徐凝》:「當時輕薄之流,豔其才,名噪得譽。」清.毛奇齡〈山陰張南士墓誌銘〉:「三張子當明季,以其文行世,名噪海內。」

⇒「喿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