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異 體 字 | B04028-001 |
---|---|
內 容 | 〔關鍵文獻〕 《字彙.艸部》。 《集韻.平聲.諄韻》。 《中文大辭典.艸部》。 |
研訂說明 |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chún |
研 訂 者 | 曾榮汾 |
內 容 | 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收有「蓴」字,云:「,蒲叢也。從艸專聲。」《廣韻.平聲.諄韻》亦收「蓴」字,云:「蒲秀。常倫切。」同音切下另收「」字,云:「水葵。」是「蓴」、「」本二字,義異也。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四聲篇海》皆同《廣韻》。然至《字彙.艸部》:「蓴:殊倫切。音純。蓴菜。《晉書》:『千里蓴羹。』一名水葵。」遂將水葵義併入「蓴」。《字彙.艸部》於「」字下云:「同蓴。」《正字通》承之。考《正字通.艸部.蓴字》云:「式云切。水菜。雜鮒鯉為羹,宜老人。一名錦帶,一名馬蹄草。生水中,葉似鳧葵。浮水上。春莖而未葉者,名雉蓴;三月至八月,莖細如釵股,名絲蓴。……或作。《齊民要術》曰:『性易生,種以深淺為候。水深則莖肥葉少,水淺則葉多莖瘦。』又顏之推曰:『蔡朗父名純,改蓴為露葵。』唐、陸廣微《吳地志》云:『靈巖池有,吳中以為佳品。』即蓴也。」是「蓴」、「」本二字,後世多以「蓴」代「」,遂成一義矣。段玉裁於《說文解字.蓴字》注云:「當從《集韻》徒官切。十四部。鉉本常倫切,此絲字。」「絲」當即《正字通》所云之「絲蓴」。然則,據段氏意,「蓴」本「蒲叢」,音「徒官切」。「」為「水葵」,音「常倫切」。後多以「蓴」代「」,音隨之而變,竟以「」為「蓴」之異矣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