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󵘋󸛰󸛯

說 明

正  字 B03728 肉-17-21
說文釋形 「臝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注  音 ㄌㄨㄛˇ
漢語拼音 luǒ
釋  義

1. 短毛動物。《康熙字典.肉部》:「臝,獸之淺毛者也。」《周禮.春官.大司樂》:「凡六樂者,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,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。」

2. 「果臝」:植物名。葫蘆科王瓜屬,草質藤本。分布於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。具多年生塊根,莖一年生、光滑無毛、基部粗糙。葉互生、膜質、掌狀、有缺刻。花雌雄異株,果實卵圓形或廣橢圓形,熟時色黃褐,肉質。可供食用及入藥用。《字彙.肉部》:「󸛰(臝),果󸛰(臝),栝樓也。」清.黃遵憲〈述聞〉詩八首之二:「螟蛉果臝終誰撫,猿鶴沙蟲總可哀。」亦稱為「栝樓」、「䒷蔞」。

3. 同「裸」。《龍龕手鑑.羸部》:「󵘋(臝),赤體也。」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:「十二月,辛亥,朔日有食之。是夜也,趙簡子夢童子臝而轉以歌。」《漢書.卷六七.楊胡朱梅云傳.楊王孫》:「及病且終,先令其子,曰:『君欲臝葬,以反吾真,必亡易吾意。』」

⇒作「手寫字」形時,為「裸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