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𢃶󸕠󸕡𦇨󸕣󸕢B03495-008𦑢

說 明

正  字 B03495 糸-18-24
說文釋形 「纛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注  音 ㄉㄠˋ ㈡(又音)ㄉㄨˊ
漢語拼音 ㈠dào ㈡(又音)dú
釋  義

ㄉㄠˋ

1.古代以氂牛尾或鳥羽等製成之裝飾物,形多下垂如蓋。用於舞蹈、儀隊車仗中,葬禮時亦用於引導棺柩隊伍。用同「翿」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纛,翳也。」宋.邢昺.疏引孫炎曰:「纛,舞者所持羽也。」《周禮.地官.鄉師》:「及葬,執纛以與匠師御柩而治役。」漢.鄭玄.注引鄭司農云:「(纛)以指麾輓柩之役,正其行列進退。」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:「紀信乘黃屋車,傅左纛。」南朝宋.裴駰.集解:「李斐曰:『纛,毛羽幢也。在乘輿車衡左方上注之。』蔡邕曰:『以犛牛尾為之,如斗,或在騑頭,或在衡上也。』」

2.泛稱軍隊或儀隊所用之大旗。《字彙.糸部》:「纛,又軍中大皁旂名皁纛。」《周書.卷一七.列傳.劉亮》:「亮乃將二十騎,先豎纛於近城高嶺,即馳入城中。」宋.歐陽修〈相州晝錦堂記〉:「然則高牙大纛,不足為公榮。」

ㄉㄨˊㄉㄠˋ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