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󸏤

說 明

正  字 B03247 竹-10-16
說文釋形

「篦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
《說文》新附:手寫字,導也。今俗謂之篦。从竹,𣬉聲。(邊兮切)

注  音 ㄅㄧˋ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竹片、牛骨或金屬等製成之細齒梳子,用以梳理鬢髮、除去髮垢,或插在頭上當髮飾。如:「竹篦」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竹部.新附》:「篦,導也,今俗謂之篦。」清.鄭珍《說文新附考.卷二.竹部》:「《釋名》:『導,所以導鬢髮使入巾幘之裡也。』」《玉篇.竹部》:「篦,釵篦也。」《字彙.竹部》:「篦,亦竹為之,去髮垢者。」唐.杜甫〈水宿遣興奉呈群公〉詩:「耳聾須畫字,髮短不勝篦。」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鈿頭雲篦擊節碎,血色羅裙翻酒汙。」

2. 梳理頭髮。《金瓶梅》第六七回:「西門慶於是坐在一張醉翁椅上,打開頭髮,教他整理梳篦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○回:「早上你說頭癢,這會子沒什麼事,我替你篦頭罷。」

3. 一種竹製刑具。《水滸傳》第四回:「你須不瞎,也見庫局裡貼的曉示:『但凡和尚破戒吃酒,決打四十竹篦,趕出寺去。』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