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𡇉

說 明

正  字 B03172 竹-04-10
說文釋形 「笏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
《說文》新附:手寫字,公及士所搢也。从竹,勿聲。案:「籀文作手寫字,象形。義云佩也。古笏佩之。此字後人所加。」(呼骨切)
注  音 ㄏㄨˋ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古代大臣朝見君主時所執之手板,用玉、象牙或竹製成。如:「玉笏」、「像笏」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竹部.新附》:「笏,公及士所搢也。」《廣韻.入聲.沒韻》:「笏,一名手板,品官所執。」《禮記.玉藻》:「凡有指畫於君前,用笏;造受命於君前,則書於笏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二六.列傳.張九齡》:「故事:公卿皆搢笏於帶,而後乘馬。」

2. 量詞。用於計算塊狀之金、銀或墨等,一枚為一笏。宋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二:「李黃門邦直在真定,嘗寄先左丞以陳贍墨四十笏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二三.張舜美燈宵得麗女》:「路經鎮江二人復訪大慈庵,贈尼師金一笏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