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說 明

正  字 B02587 犬-20-23
說文釋形 「玁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注  音 ㄒㄧㄢˇ
漢語拼音 xiǎn
釋  義

「玁狁」:匈奴於周朝時之名稱。中國秦漢時北方之游牧民族。夏朝時名為「獯鬻」。周朝時名為「獫狁」、「玁狁」。戰國時,分布於秦、趙、燕以北之地區。秦朝時為大將軍蒙恬所敗而北徙。楚漢之際,統治大漠南北。東漢時,分為南、北二匈奴。南北朝後,匈奴之名不復見於中國史籍。《玉篇.犬部》:「玁,玁狁,北狄也。」《集韻.上聲.琰韻》:「玁,周謂北夷曰玁狁。」《詩經.小雅.采薇》:「靡室靡家,玁狁之故。不遑啟居,玁狁之故。」《三國志.卷二八.魏書.王毋丘諸葛鄧鍾傳.鄧艾》:「是時并州右賢王劉豹并為一部,艾上言曰:『戎狄獸心,不以義親,彊則侵暴,弱則內附,故周宣有玁狁之寇,漢祖有平城之圍。』」亦稱為「葷粥」、「葷允」、「獯戎」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