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󲶶

說 明

正  字 B02464 片-10-14
說文釋形 「牓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注  音 ㄅㄤˇ
漢語拼音 bǎng
釋  義

1. 揭示牌。通「榜」。《廣韻.上聲.蕩韻》:「牓,題牓。」《宋書.卷五.文帝本紀》:「府州佐史並稱臣,請題牓諸門,一依宮省,上不許。」唐.杜甫〈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〉詩:「天門日射黃金牓,春殿晴曛赤羽旗。」

2. 張貼於公共場所之告示。《北齊書.卷四九.方伎列傳.馬嗣明》:「從駕往晉陽,至遼陽山中,數處見牓,云有人家女病,若有能治差者,購錢十萬。」

3. 「牓子」:

⑴ 摺帖之類,古代用以陳述事情,或謁人時,寫姓名、頭銜在上面,託守門者通報,以求引見。《新唐書.卷一六七.列傳.王播》:「帝嘗以疑事令使者口質,起見牓子附使者上,凡成十篇,號曰寫宣。」

⑵ 告示。唐.李公佐《謝小娥傳》:「歲餘,至潯陽郡,見竹戶上有紙牓子,云『召傭者』。」《清平山堂話本.楊溫攔路虎傳》:「這漢上岳十年,打盡天下使棒的,一連三年無對,今年又是沒對,那利物有一千貫錢,都屬他,對面壁上貼的是沒對牓子。」

⇒「榜」之異體。 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