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B0201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![]() ![]() ![]() 段注本: ![](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qì |
釋 義 | 1. 使乾涸。《說文解字.水部》:「汔,水涸也。」《抱朴子.外篇.詰鮑》:「其不汔淵剖珠,傾巖刊玉。」 2. 幾乎、將近。《集韻.入聲.迄韻》:「汔,幾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民勞》:「民亦勞止,汔可小康。」漢.鄭玄.箋:「汔,幾也。」 3. 一直、始終。通「迄」。元.劉壎《隱居通議.卷三一.雜錄》:「若時得人,號稱最盛,至元祐而裕於所用,汔至隆平。」清.魏源《聖武記.卷八.嘉慶東南靖海記》:「終年在洋奔逐,汔無成效。」 4. 至,到。通「迄」。《新唐書.卷一二五.列傳.張說》:「后逭暑三陽宮,汔秋未還。」《新唐書.卷二○二.文藝列傳中.李適》:「魏建安後汔江左,詩律屢變。」《新唐書.卷二一○.藩鎮魏博列傳.田承嗣》:「兩軍相持,自秋汔冬。」 ⇒「汽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