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󷱫󷱧󷱦󷱥󷱬󷱩󷱨󷱪𣡞𤖝

說 明

正  字 B01867 木-13-17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手寫字也。从木,詹聲。臣鉉等曰:「今俗作簷,非是。」(余廉切)
段注本:手寫字手寫字也。從木,詹聲。(余廉切)

注  音 ㄧㄢˊㄉㄢˋ
漢語拼音 ㈠yán ㈡dàn
釋  義
ㄧㄢˊ
1. 屋頂邊緣突出牆壁部分。同「簷」。《說文解字.木部》:「檐,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檐之言隒也,在屋邊也。」南朝宋.謝惠連〈七月七日夜詠牛女〉詩:「落日隱檐楹,升月照簾櫳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「我這老婆子,每日在這房檐下燒一炷香,保祝少老爺們仍舊官居一品。」
2. 覆蓋物體之邊緣或突出部分。同「簷」。宋.王安石〈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〉詩二首之一:「露坐引衣襋,風行欹帽檐。」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禮制類.官吏儀衛》:「道員、知府則更有飄檐傘、飛虎旗、劊子手、護勇、頂馬等,而人數又增。」
3. 屋外邊壇。《國語.吳語》:「王背檐而立,大夫向檐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說云:『檐,屋外邊壇也。』」
ㄉㄢˋ
1. 荷擔、背負。同「擔」。《爾雅.釋天》:「何鼓謂之牽牛。」晉.郭璞.注:「今荊楚人呼牽牛星為檐鼓。檐者,何也。」《管子.七法》:「不明於則,而欲出號令,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,檐竿而欲定其末。」《史記.卷一二六.滑稽列傳.褚少孫補東方朔》:「數賜縑帛,檐揭而去。」漢.曹操〈苦寒行〉詩:「檐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」
2. 擔子。同「擔」。南朝梁.蕭子範〈七誘〉:「見者忘鋤而留矚,行者下檐而踟躕。」亦指扁擔。《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》卷一:「一日因普請西莊搬禾次,師至嶺頭放下,後十數人亦到放下。師遂舉起禾檐,向諸人前行一匝雲。」
3. 肩輿、轎子。《宋史.卷一五○.輿服志二》:「龍肩輿,一名棕檐子,一名龍檐子,舁以二竿,故名檐子,南渡後所製也。」宋.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.卷五.娶婦》:「至迎娶日,兒家以車子或花檐子發迎客,引至女家門,女家管待迎客。」
4. 當量詞:
⑴ 容量單位。通「石」。《呂氏春秋.孟冬紀.異寶》:「荊國之法,得五員者,爵執圭,祿萬檐,金千鎰。」漢.高誘.注:「萬檐,萬石也。」
⑵ 用於成擔之物。同「擔」。《宋史.卷四五五.忠義列傳十.馬伸》:「故在廣陵,行篋一檐,圖書半之。」《藝文類聚.卷九五.獸部下.鼠》引《幽明錄》:「終祚乃下聲語其奴曰:『明市雇十檐水來。』鼠已逆知之,云:『止欲水澆取我,我穴周流,無所不至。』」
⇒「簷」之異體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