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󰯾󰯿󰰀

說 明

正  字 A00571 口-06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諂聲也。从口,圭聲。讀若醫。(於佳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諂聲也。从口,圭聲。讀若醫。(於佳切)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圭」︰作二「土」,中間稍分不接,寫法參「圭」字。
注  音 ㄨㄚ˙ㄨㄚㄍㄨㄟㄏㄨㄚˊㄨㄚˊ
漢語拼音 ㈠wā ㈡wa ㈢guī ㈣huá ㈤wá
釋  義

㈠ ㄨㄚ

1. 淫靡樂聲。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哇,諂聲也。」漢.揚雄《法言.吾子》:「或問交五聲十二律也,或雅或鄭,何也?曰:『中正則雅,多哇則鄭。』」《抱朴子.外篇.擢才》:「嶧陽雲和,不為不御而息唱,以競顯於淫哇。」

2. 哭聲。南朝宋.謝靈運〈擬魏太子鄴中集詩.陳琳〉:「哀哇動梁埃,急觴盪幽默。」明.陳耀文《天中記.卷五六.蛇》:「後聞哇哇聲,往視之,乃一女五男,即歸養之。」

3. 笑聲。五代周.衛元嵩《元包經.卷二.少陰三》:「歸妹:龍蟠于渦,雷蟄于洼,男反其室,女歸于家,言唯唯,笑哇哇。」元.楊維楨〈采菱曲〉:「日落江風起,清歌雜笑哇。」

4. 嘔吐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其兄自外至曰:『是鶂鶂之肉也。』出而哇之。」

㈡ ˙ㄨㄚ

置於語尾,表驚嘆語氣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回:「那張老頭兒聽了說道:『好哇!正是這話了。』」

㈢ㄍㄨㄟ

謳歌。《集韻.平聲.齊韻》:「哇,謳歌也。」《文選.張協.七命》:「若乃追清哇,赴嚴節,奏綠水,吐白雪。」唐.李善.注:「《蒼頡》曰:『哇,謳也。』」

ㄏㄨㄚˊ

哽塞。《集韻.平聲.佳韻》:「哇,一曰喉咽結塞皃(貌)。」《莊子.大宗師》:「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。」唐.陸德明.釋文:「哇,結也,言咽喉之氣結礙不通也。」

ㄨㄚˊ

嬰兒。通「娃」。《元曲選.壬集上.無名氏.抱粧盒.第二折》:「正末云:『呀!你在那裡抱這小哇哇來?』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