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𣍧󷭧󷭨𣍺

說 明

正  字 B01599 月-05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月未盛之明。从月、出。《周書》曰:「丙午朏。」(普乃切,又芳尾切。)
段注本:手寫字,月未盛之明也。从月、出。《周書》曰:「丙午朏。」(普乃切,又芳尾切。)
注  音 ㄈㄟˇㄎㄨ
漢語拼音 ㈠fěi ㈡kū
釋  義

ㄈㄟˇ

1. 上弦月初生而光未盛。《說文解字.月部》:「朏,月未盛之明。」南朝宋.謝莊〈月賦〉:「朒朓警闕,朏魄示沖。」

2. 每月初三,上弦月之月光。後因用為初三日之稱。《書經.召誥》:「惟太保先周公相宅;越若來三月,惟丙午朏,越三日戊申,太保朝至於洛,卜宅。」漢.孔安國.傳:「朏,明也。月三日明生之名。」宋.蘇軾〈贈眼醫王彥若〉詩:「空花誰開落,明月自朏朒。」

㈡ㄎㄨ

⇒「胐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