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𢪄󷥼𢬪

說 明

正  字 B01309 手-08-11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持頭髮也。从手,卒聲。(昨没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持頭髮也。从手,卒聲。(昨没切)
注  音 ㈠(讀音)ㄗㄨˊ ㈡(語音)ㄗㄨㄛˊ
漢語拼音 ㈠(讀音)zú ㈡(語音)zuó
釋  義

㈠(讀音)ㄗㄨˊ

1. 揪住頭髮。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:「捽,持頭髮也。」《戰國策.楚策一》:「吾將軍深入吳軍,若撲一人,若捽一人。」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傳》:「其有大辠者,聞命則北面再拜,跪而自裁,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。」

2. 抓。元.王仲文《救孝子》第三折:「望後來怎禁推搶,待向前去,又被揪捽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二六回:「連肩胛只一提,右手早捽住西門慶左腳。」

3. 拔取。《漢書.卷七二.王貢兩龔鮑傳.貢禹》:「不避寒暑,捽屮杷土,手足胼胝。」《清史稿.卷四九六.忠義列傳一○.劉錫祺列傳》:「黨人適同舟,面辱之,捽其冠,遽投江死。」

4. 甩、摔。《三國志平話》卷上:「張飛拿住袁襄,用手舉起,於石亭上便捽。」明.劉兌《金童玉女嬌紅記》:「莫是我放在袖子裡時,路上捽落了?」

5. 牴觸、碰撞。《國語.晉語一》:「戎、夏交捽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捽,交對也。」唐.韓愈〈贈別元十八協律〉六首之六:「峽山逢颶風,雷電助撞捽。」

ㄗㄨㄛˊㄗㄨˊ之語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