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󰮪𤧗

說 明

正  字 A00556 口-05-08
說文釋形 手寫字,相應也。从口,禾聲。(戶戈切)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相應也。从口,禾聲。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禾」︰中豎不鉤,末筆改捺為點,寫法參「禾」字。按:此字今用音義頗多,本典收錄七音,各有用法,音ㄙ時,兼為「私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ㄏㄜˋㄏㄜˊㄏㄢˋㄏㄨㄛˋ˙ㄏㄨㄛㄏㄨˊ
漢語拼音 ㈠hè ㈡hé ㈢hàn ㈣huò ㈤huo ㈥hú ㈦sī
釋  義

ㄏㄜˋ

1. 聲音相應。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和,相應也。」《荀子.樂論》:「唱和有應,善惡相像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二三六.唐紀五二.順宗永貞元年》:「絪等從而和之,議始定。」宋.蘇軾〈赤壁賦〉:「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」

2. 呼應、響應。《商君書.更法》:「論至德者,不和於俗;成大功者,不謀於眾。」《漢書.卷七○.傅常鄭甘陳段傳.陳湯》:「時康居兵萬餘騎分為十餘處,四面環城,亦與相應和。」

3. 依他人題材、用韻作詩詞以相酬答。唐.白居易〈和微之詩序〉:「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,命僕繼和。」唐.張籍〈哭元九少府〉詩:「閒來各數經過地,醉後齊吟唱和詩。」

ㄏㄜˊ

1. 適中、合宜。《禮記.中庸》:「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」《論語.學而》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」

2. 和諧。《左傳.隱公四年》:「臣聞以德和民,不聞以亂。」南朝粱.陸倕〈石闕銘〉:「役休務簡,歲阜民和。」

3. 停戰、息爭而歸和平。《孫子.行軍》:「無約而請和者,謀也。」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:「故不若亟割地求和,以疑天下,慰秦心。」

4. 柔順、安詳。南朝陳.徐陵〈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〉:「風神雅淡,識量寬和。」唐.張說〈岳陽早霽南樓〉詩:「心阻意徒馳,神和生自足。」

5. 溫暖。唐.白居易〈首夏病間〉詩:「清和好時節,微風吹裌衣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三回:「因為已是九月底天氣,雖十分和暖,倘然西北風一起,立刻便要穿棉了。」

6. 健康舒適。《南史.卷七三.孝義列傳上.劉渢》:「公去歲違和,今欲發動。」元.鄭光祖《㑳梅香》第二折:「教解元善服湯藥,把貴體和調。」

7. 連同、連帶。唐.元稹〈貶江陵途中寄樂天〉詩:「紫芽嫩茗和枝採,朱橘香苞數瓣分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五回:「瑜和衣臥倒,嘔吐狼籍。」

8. 連詞。與、跟。宋.岳飛〈滿江紅.怒髮衝冠〉詞:「三十功名塵與土,八千里路雲和月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四○回:「我和你們眾百姓在此痛飲一天,也是緣法。」

9. 介詞。對、向。《紅樓夢》第八回:「好幾處都有,都稱讚得了不得,還和我們尋呢!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二回:「他和我買書,想賴我的書價。」

10. 數字相加後之總數。如:「總和」、「二加三的和是五。」

11. 日本民族名。亦用為日本國的別稱。如:「大和民族」、「和服」。

12. 姓。如漢代有和武、晉代有和嶠。

ㄏㄢˋㄏㄜˊ8.之語音。

ㄏㄨㄛˋ

攪拌、混合。如:「攪和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九一回:「喚行廚宰殺牛馬,和麵為劑,塑成人頭,內以牛羊等肉代之,名曰『饅頭』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回:「柳知府詫異道:『與他們甚麼相干?怎麼也和在裡頭。』」

㈤˙ㄏㄨㄛ

「暖和」:溫暖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五:「周秀才吃了,覺得暖和了好些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五○回:「不過這樣大冷天氣,在家裡躲著幾多暖和,跑出去簡直是受罪了。」

ㄏㄨˊ

牌戲湊齊牌張合乎規定而獲勝。如:「和牌」。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五回:「秦鳳梧自己買這樣,買那樣,應酬朋友,吃酒碰和,毛毛的也有一萬了。」

㈦ㄙ

⇒「私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