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B01072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鬱也。从心,弗聲。(符弗切)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fú ㈡bèi ㈢fèi |
釋 義 | ㈠ 1. 憂恚的樣子。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:「怫,鬱也。」《楚辭.東方朔.七諫.沉江》:「不顧地以貪名兮,心怫鬱而內傷。」 2. 滯留、鬱結。《黃帝內經素問.卷二一.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其病氣怫於上。」清.全祖望〈重浚鄞三喉水道議〉:「久在湖中,則水性怫而不暢。」 ㈡ 「怫異」:怫逆、詭異、違反。通「悖」。《史記.卷一三○.太史公自序》:「五家之文怫異,維太初之元論。」 ⇒「悖」之異體。 ⇒「誖」之異體。 ㈢ 1. 「怫恚」:忿怒、生氣。《新唐書.卷七六.后妃列傳上.則天武皇后》:「太后方怫恚,一日,召群臣廷讓曰:『朕於天下無負,若等知之乎?』」 2. 「怫然」:忿怒、生氣的樣子。《類篇.心部》:「怫,忿皃(貌)。」《莊子.天地》:「謂己道人,則勃然作色;謂己諛人,則怫然作色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