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𠷅󰮑󷐒

說 明

正  字 A00549 口-05-08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相謂也。从口,出聲。(當沒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相謂也。从口,出聲。(當沒切)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出」︰末筆作短豎,不作點,寫法參「出」字。
注  音 ㄉㄨㄛˋ
漢語拼音 duò
釋  義

1. 嘆詞:

⑴ 表驚訝。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咄,相謂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詞。凡言咄嗟、咄唶、咄咄怪事者,皆取猝乍視驚之意。」《晉書.卷七七.列傳.殷浩》:「浩雖被黜放,口無怨言,夷神委命,談詠不輟,雖家人,不見其有流放之慼。但終日書空,作『咄咄怪事』四字而已。」

⑵ 表呵叱。《史記.卷一二六.滑稽列傳.褚少孫補郭舍人》:「郭舍人疾言罵之曰:『咄!老女子!何不疾行!』」

⑶ 表痛惜。《漢書.卷五四.李廣蘇建傳.李廣》:「立政曰:『咄!少卿良苦!』」

2. 叱責、怒罵。《玉篇.口部》:「咄,叱也。」《管子.形勢解》:「烏集之交,初雖相驩,後必相咄,故曰烏集之交,雖善不親。」《宋書.卷六二.列傳.王微》:「雖僮僕無所叱咄,可謂君子不失色於人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二.聶小倩》:「女云:『夜無知者。』甯又咄之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