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050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![]()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yú ㈡xū |
釋 義 | ㈠ 1.氣之舒。《說文解字.亏部》:「亏,於也。象氣之舒于。」 2.取。《詩經.豳風.七月》:「晝爾于茅,宵爾索陶。」漢.鄭玄.箋:「女當晝日往取茅。」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殺越人于貨,閔不畏死,凡民罔不譈。」 3.去、往。《文選.卷二○.詩.曹植.責躬詩》:「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。」李善注引毛萇《詩傳》曰:「于,往也。」 4.和、與。《書經.康誥》:「告汝德之說,于罰之行。」 5.當介詞: ⑴在。《儀禮.士昏禮》:「婿立于門外。」 ⑵以、用。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楚自克庸以來,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,于民生之不易,禍至之無日,戒懼之不可以怠。」 ⑶對、對於。《詩經.邶風.泉水》:「有懷于衛,靡日不思。」 ⑷至、到。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以恬養性,以漠處神,則入于天門。」 ⑸依照。《書經.盤庚下》:「歷告爾百姓于朕志。」 ⑹為。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唯茲臣庶,女其于予治。」 6.當語助詞: ⑴置於動詞前,無義。如:「鳳凰于飛」。《詩經.周南.葛覃》:「黃鳥于飛。」 ⑵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之語氣。同「乎」。《呂氏春秋.審應覽.審應》:「然則先生聖于?」 7.姓。如明代有于謙。 ㈡ㄒㄩ 表示感嘆之意。通「吁」。《詩經.周南.麟之趾》:「麟之趾,振振公子,于嗟麟兮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