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𠯶𤖮󰬥

說 明

正  字 A00497 口-02-05
說文釋形 手寫字,曲也。从口,丩聲。凡句之屬皆从句。(古侯切,又九遇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曲也。从口,丩聲。楷書寫法:「勹」中作「口」。「佝」、「劬」、「夠」、「拘」、「枸」、「狗」、「苟」、「鉤」、「駒」、「齣」、「鴝」(B06060)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ㄍㄡㄐㄩˋㄑㄩˊ
漢語拼音 ㈠gōu ㈡jù ㈢qú
釋  義

㈠ㄍㄡ

1. 屈曲、彎曲。《說文解字.句部》:「句,曲也。」《周禮.冬官考工記.弓人》:「覆之而角至,謂之句弓。」晉.傅玄〈鷹賦〉:「句爪縣芒,足如枯荊。」

2. 謙恭。《大戴禮記.曾子立事》:「與其倨也,寧句。」北周.盧辯.注:「句,以喻敬。」

3. 鉤子。同「鉤」。漢.賈誼〈過秦論〉:「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中山之君;鉏櫌棘矜,非錟於句戟長鎩也。」

4. 搜捕、拘拿。如:「句魂」。

5. 繫絆、停滯。唐.白居易〈春題湖上〉詩:「未能拋得杭州去,一半句留是此湖。」

6. 姓。如宋有句中正。

ㄐㄩˋ

1. 由含有主語、述語之詞組組成,能表達完整意義之語言單位。如:「文句」、「詩句」。《宋書.卷五一.宗室列傳.臨川烈武王道規》:「上好為文章,自謂物莫能及,照悟其旨,為文多鄙言累句,咸謂照才盡,實不然也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章句》:「因字而生句,積句而成章。」

2. 量詞。計算言語之單位。清.郎廷槐《師友詩傳錄》:「或八句一韻,或四句一韻,或兩句一韻,必多寡勻停,平仄遞用,方為得體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四回:「這科名一路,兩句千古顛簸不破的話,叫作『窗下休言命,場中莫論文』。」《三俠五義》第六○回:「丁大爺因瞧不起北俠,有些怠慢,所謂『話不投機半句多』了。」

3. 古代由下傳話禀告上位之禮制。《漢書.卷四三.酈陸朱劉叔孫傳.叔孫通》:「大行設九賓,臚、句傳。」唐.顏師古.注引蘇林曰:「上傳語告下為臚,下告上為句也。」

ㄑㄩˊ

「須句」:春秋古國名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一年》:「任、宿、須句、顓臾,風姓也,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,以服事諸夏。邾人滅須句。須句子來奔,因成風也。」晉.杜預.注:「須句在東平須昌縣西北。」亦作「須朐」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