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󷁲𠫼󷁵󷁷󷁺󷁹󷁯󷁴󷂊󷂆󷁻󷂀󷁮󷂈󷁱󷁬󷁸𡕓󷁳󷂌𦙟󲮔󷂇󷂋󷁭󷁽󷁾󷁿󷁶󷂁󷂂󷂄󷂅󷁼󷁰󷂃󷂉

說 明

正  字 A04794 齊-00-14
說文釋形

「齊」《說文》作「手寫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禾麥吐穗上平也。象形。凡亝之屬皆从亝。徐鍇曰:「生而齊者莫若禾麥。二,地也。兩傍在低處也。」(徂兮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禾麥吐穗上平也。象形。凡齊之屬皆从齊。(徂兮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禾麥吐穗上平也。象形。段玉裁注云:「从二者,象地有高下也。禾麥隨地之高下為高下,似不齊而實齊,參差其上者,蓋明其不齊而齊也。」楷書寫法:上作「亠」;中左作「刀」,中作「丫」,右作一撇、一豎挑、一捺;下左作豎撇,右作直豎,中二橫兩端輕觸邊筆。「擠」、「濟」、「薺」、「躋」、「霽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時,捺筆改頓點,如︰「劑」字。另如「齌」(B06301)、「齍」(B06302)、「齎」(B06303)、「齏」(B06304)等字,則為外偏旁,二橫筆上縮,且不接邊筆,下容另外構件。
注  音 ㄑㄧˊㄓㄞㄐㄧˋ
漢語拼音 ㈠qí ㈡zhāi ㈢jì ㈣zī
釋  義

ㄑㄧˊ

1. 禾麥吐穗平整貌,又引申為平整、整齊貌。如:「修齊」、「良莠不齊」、「參差不齊」。《說文解字.齊部》:「齊,禾麥吐穗上平也。」唐.韋莊〈臺城〉詩:「江雨霏霏江草齊,六朝如夢鳥空啼。」

2. 使同等、一致。如:「齊名」。漢.無名氏〈古詩十九首.今日良宴會〉:「齊心同所願,含意俱未伸。」唐.杜牧〈阿房宮賦〉:「一日之內,一宮之間,而氣候不齊。」

3. 完備。如:「齊全」、「齊備」。《荀子.王霸》:「無它故焉,四者齊也。」唐.韓翃〈送客之潞府〉詩:「佳期別在春山裡,應是人參五葉齊。」

4. 整治、整理。《禮記.大學》: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」

5. 達到同樣高度或長度。如:「水齊腰際」。宋.周邦彥〈夜飛鵲.河橋送人處〉詞:「兔葵燕麥,向殘陽、欲與人齊。」

6. 共同、同時。如:「齊唱」、「齊步」、「並駕齊驅」、「百花齊放」。唐.王勃〈滕王閣序〉: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」清.譚嗣同〈有感〉詩:「四萬萬人齊下淚,天涯何處是神州。」

7. 聲韻學上齊齒呼之簡稱。如:「開、齊、合、撮」。

8. 國名。戰國七雄之一,故址在今中國大陸山東省北部、河北省東南部一帶。《史記.卷八○.樂毅列傳》:「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,皆爭合從與燕伐齊。」

9. 朝代名。南北朝時有「南齊」、「北齊」。

10. 姓。如明代有齊德成。

11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㈡ㄓㄞ

1. 祭祀前戒絕嗜欲、潔淨身心,以示虔誠。同「齋」。《禮記.祭統》:「是故先期旬有一日,宮宰宿夫人,夫人亦散齊七日,致齊三日。」《莊子.達生》:「臣將為鐻,未嘗敢以耗氣也,必齊以靜心。」

2. 肅敬、莊重。如:「齊肅」。《詩經.大雅.思齊》:「思齊文王,所以聖也。」《論語.鄉黨》:「祭必齊如也。」

ㄐㄧˋ

1. 份量、劑量。通「劑」。《周禮.天官.亨人》:「亨人掌共鼎鑊,以給水火之齊。」漢.鄭玄.注:「齊,多少之量。」

2. 調配、調製。同「劑」。《韓非子.定法》:「夫匠者,手巧也;而醫者,齊藥也。」宋.洪咨夔〈泥溪〉詩:「誰家剛齊餅,味過八珍烹。」

3. 調配合金之比例。《周禮.冬官考工記.輈人》:「金有六齊:六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鐘鼎之齊;五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斧斤之齊。」

4. 界限。《列子.楊朱》:「百年,壽之大齊,得百年者,千無一焉。」

5. 「火齊」:

⑴ 清火之藥劑。《韓非子.喻老》:「在肌膚,鍼石之所及也;在腸胃,火齊之所及也。」

⑵ 烹煮時所需之時間及火力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陶器必良,火齊必得。」

⑶ 寶石名。《梁書.卷五四.諸夷列傳.海南諸國》:「火齊狀如雲母,色如紫金,有光耀,別之則薄如蟬翼,積之則如紗縠之重沓也。」

㈣ㄗ

1. 衣服下襬。《論語.鄉黨》:「攝齊升堂,鞠躬如也。」

2. 黍稷等穀物。通「粢」。《詩經.小雅.甫田》:「以我齊明,與我犧羊。」《禮記.祭統》:「是故天子親耕於南郊,以共齊盛。」漢.鄭玄.注:「齊,或為粢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