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666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總十二屬也。从,豊聲。(他禮切) 段注本:,總十二屬也。从骨,豊聲。(他禮切) |
字樣說明 | 左半「骨」上之內橫接右豎,下作「」;右半作「豊」︰上「曲」,下「豆」,音 |
釋 義 | 1. 人類或其他動物之全身。如:「身體」、「肉體」、「人體」。《玉篇.骨部》:「體,形體也。」《禮記.樂記中》:「惰慢邪辟之氣,不設於身體。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,皆由順正,以行其義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三回:「衡當面脫下舊破衣服,裸體而立,渾身盡露。」 2. 四肢。如:「肢體」。《論語.微子》:「四體不勤。」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:「乃自刎死。王翳取其頭,……最其後,郎中騎楊喜、騎司馬呂馬童、郎中呂勝、楊武各得其一體。」 3. 佛教用語指稱四肢及頭。如:「五體投地」。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一:「阿難聞已,重復悲淚,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六回:「屢聞至論,本極佩服;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。」 4. 事物之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。如:「固體」、「液體」、「主體」、「物體」。《易經.繫辭下》:「陰陽合德,而剛柔有體。」唐.孔穎達.疏:「若陰陽不合,則剛柔之體无從而生。以陰陽相合,乃生萬物,或剛或柔,各有其體。」《墨子.經上》:「端,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。」 5. 文章之體裁。如:「駢體」、「散體」、「賦體」、「文體」。宋.歐陽修《六一詩話》:「蓋自楊劉唱和,西崑集行,後進學者爭效之,風雅一變,謂西崑體。」《警世通言.卷二六.唐解元一笑姻緣》:「做秀才時,曾效連珠體,做『花月吟』十餘首,句句中有花有月。」 6. 文字書寫之形式。如:「字體」、「草體」、「楷體」。漢.許慎《說文解字.敘》:「自爾秦書有八體:一曰:『大篆』、二曰:『小篆』、三曰:『刻符』、四曰:『蟲書』、五曰:『摹印』、六曰:『署書』、七曰:『殳書』、八曰:『隸書』。」唐.張懷瓘〈六體書論〉:「臣謹進懷瓌書大小篆及八分,臣書有行草,合成六體。」 7. 數學上指立體之形狀。如:「正方體」、「長方體」、「圓柱體」。 8. 哲學上指本體。如: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。」。《莊子.大宗師》:「以刑為體,以禮為翼。」唐.實叉難陀譯《大乘起信論》:「能顯示大乘體、相、用故。」 9. 實行。如:「身體力行」。《淮南子.氾論》:「故聖人以身體之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六回:「門生父親,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,一團忠恕,身體力行,便是教訓門生,也只這個道理。」 10. 設身處地,為人著想。如:「體諒」、「體恤民情」。《梁書.卷一.武帝本紀上》:「徒守愿節,終隔體諒。群后百司,重茲敦獎,勉茲厚顏,當此休祚。」清.林覺民〈與妻訣別書〉:「汝體吾此心。」 11. 親身。如:「體驗」、「體會」、「體認」。《朱子語類.卷六.性理三.仁義禮智等名義》:「將愛之理在自家心上自體認思量,便見得仁。」《宋史.卷八.真宗本紀三》:「三月戊午朔,日有食之。遣呂夷簡體訪陝、亳民訛言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