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󶯽󶯼𩣾

說 明

正  字 A04626 馬-05-15
說文釋形 「駝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左半「馬」上三橫筆皆接左豎,下作橫折鉤;右半作「它」︰豎曲鉤上作撇,與「匕」不同,寫法參「它」字。
注  音 ㄊㄨㄛˊ
漢語拼音 tuó
釋  義

1. 「駱駝」:動物名。哺乳綱偶蹄目,脊椎動物。身形高大,背上有駝峰,依駝峰可分單峰與雙峰兩種。雙重眼瞼,可擋風沙。腳下有肉墊,適於沙漠行走。能反芻,有高度耐飢渴之能力。可供騎乘及載貨,為沙漠中主要負重動物,故亦稱為「沙漠之舟」。原產地在北非、阿拉伯、伊朗、中亞和西班牙等地。《玉篇.馬部》:「駝,駱駝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九四回:「或用駱駝駕車,或用騾馬駕車,號為『鐵車兵』。」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第三六齣:「似明駝出塞,琵琶在懷,珍珠偷灑。」亦稱為「橐駝」。

2. 背負。通「馱」。如:「駝運」。《正字通.馬部》:「駝,凡以畜負物曰駝。」《孤本元明雜劇.流星馬.第一折》:「他有一匹馬,背駝三將,入水如踏平地,日行千里流星馬,此乃是無敵之騎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一回:「當夜兩人做了交割,清抱駝錢駝了兩次才完。」

3. 背部彎曲。如:「彎腰駝背」。元.薩都剌〈題四時宮人圖〉詩四首之一:「一女淺步腰半駝,小扇輕撲花間蛾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四○回:「他那看門的,是個駝背又且耳聾。」

4. 包袱。元.李直夫《虎頭牌》第二折:「我就著人打開駝垛,將一領綿團襖子來,與哥哥禦寒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「當夜子母二人,收拾了行李衣服,細軟銀兩,做一擔兒打挾了,又裝兩個料袋袱駝,拴在馬上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