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󶬭󶬬󶬪󶬯󶬫󶬮󶬧󶬩󶬨

說 明

正  字 A04588 食-04-12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致堅也。从人,从力,食聲。讀若敕。(恥力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致臤也。从人、力,食聲。讀若敕。(恥力切)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致臤也。从人、力,食聲。段玉裁注云:「臤者,堅也;致者,送詣也。致之於堅,是之謂飭。」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食」:次筆改頓點,第三筆作短橫,末筆亦作一點;右半上作一撇、一短橫,下作「力」,一橫折鉤、一長撇,寫法參「力」字。
注  音 ˋ
漢語拼音 chì
釋  義

1. 整頓、治理。《說文解字.力部》:「飭,致堅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致之於堅,是之謂飭。」《玉篇.力部》:「飭,正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六月》:「六月棲棲,戎車既飭。」《三國志.卷三八.蜀書.許麋孫簡伊秦傳.許靖》:「知足下忠義奮發,整飭元戎,西迎大駕,巡省中嶽。」

2. 謹慎。《玉篇.食部》:「飭,謹貌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再始以著往,復亂以飭歸。」《禮記.月令》:「乃命冢宰,農事備收,舉五穀之要,藏帝藉之收於神倉,祗敬必飭。」

3. 告誡、命令。通「敕」。如:「戒飭」、「申飭」。《史記.卷一.五帝本紀》:「信飭百官,眾功皆興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九回:「今查得一物,形如蛤蚧,欲將赤日吞下,使世界變為黑暗,是以本督不忍坐視,飭令各營鳴砲放槍救護。」

4. 修飾、裝飾。同「飾」。《呂氏春秋.孟冬紀.節喪》:「世俗之行喪,載之以大輴,羽旄旌旗如雲,僂翣以督之,珠玉以備之,黼黻文章以飭之,引紼者左右萬人以行之,以軍制立之然後可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答佞》:「上奢,己麗服;上儉,己不飭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