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󶬢𣤗𣲎󶬥𣵂󶬣󶬦󶬤𨡢𨡳𩚕𩚜

說 明

正  字 A04587 食-04-12
說文釋形

「飲」《說文》作「㱃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歠也。从欠,手寫字聲。凡㱃之屬皆从㱃。手寫字,古文㱃,从手寫字、水。手寫字,古文㱃,从手寫字、食。(於錦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歠也。从欠,酓聲。凡㱃之屬皆从㱃。手寫字,古文㱃,从今、水。手寫字,古文㱃,从今、食。(於錦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歠也。从欠,酓聲。段玉裁注云:「隸作飲。」後通行作「飲」,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食」:次筆改頓點,第三筆作短橫,末筆亦作一點;右半作「欠」︰下「人」之長撇,起筆不接上橫鉤,寫法參「欠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酓」(B05223)為次常用字。
注  音 ㄧㄣˇㄧㄣˋ
漢語拼音 ㈠yǐn ㈡yìn
釋  義

ㄧㄣˇ

1. 喝。如:「茹毛飲血」。《說文解字.㱃部》:「飲,歠也。」《玉篇.食部》:「飲,咽水,亦歠也。」《論語.述而》:「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」元.周密《癸辛雜識.續集上.宋彥舉鍼法》:「邱嘗治消渴者,遂以酒酵作湯,飲之而愈,皆出於意料之外。」

2. 可喝之流質食物。如:「冷飲」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元.周密《癸辛雜識.別集上.東遷道人》:「有道人結茅岸傍,備水飲,以施行者。」

3. 特指喝酒。如:「痛飲」、「對飲」。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秦王與趙王會飲,令趙王鼓瑟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六回:「論理,我該陪飲幾杯纔是;只是今兒有一件大大要緊的事,回去還要見家父面回,實不敢領。」

4. 沒入、隱沒。《呂氏春秋.季秋紀.精通》:「養由基射兕中石,矢乃飲羽,誠乎兕也。」《漢書.卷九二.游俠傳.朱家》:「然終不伐其能,飲其德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飲,沒也,謂不稱顯。」

5. 含忍、懷著。南朝梁.江淹〈恨賦〉:「自古皆有死,莫不飲恨而吞聲。」唐.蔣防《霍小玉傳》:「我為女子,薄命如斯!君是丈夫,負心若此!韶顏稚齒,飲恨而終。」

ㄧㄣˋ

將流質食物予人或動物喝。《詩經.小雅.綿蠻》:「飲之食之,教之誨之。」《禮記.檀弓下》:「寡人亦有過焉,酌而飲寡人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