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𨢁𩚁𩚃󶬅󶬌󶬆󶬇󶬈𠊊𩚀󶬉󶬊󶬋𠋑

說 明

正  字 A04581 食-00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一米也。从皀,亼聲。或說亼皀也。凡食之屬皆从食。(乘力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亼米也。从皀,亼聲。或說亼皀也。凡A04581之屬皆从A04581。(乘力切)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亼米也。从手寫字,亼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手寫字」︰下橫不接兩邊筆;下作「手寫字」,為「手寫字」(ㄒㄧㄤ)之變形。獨用及當右、下偏旁時如此,如︰「飧」、「餐」、「饜」等字。若為左偏旁,次筆改頓點,末筆亦作一點,如︰「飢」、「饑」等字。
注  音 ˊˋˋ
漢語拼音 ㈠shí ㈡sì ㈢yì
釋  義

ˊ

1. 飯食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食部》:「食,亼米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亼,集也,集眾米而成食也。」《玉篇.食部》:「食,飯食、飲食也。」《周禮.地官.廩人》:「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,則治其糧與其食。」漢.鄭玄.注:「食謂米也。」

2. 食物之通稱。如:「麵食」、「節衣縮食」。《墨子.辭過》:「故其用財節,其自養儉,民富國治;今則不然,厚作斂於百姓,以為美食芻豢,蒸炙魚鱉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回:「又縱軍士淫人妻女,奪人糧食,啼哭之聲,震動天地。」

3. 吃、進餐。如:「食髓知味」、「發憤忘食」。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:「長鋏歸來乎,食無魚。」《西遊記》第五回:「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,早晚伏侍,只知日食三餐,夜眠一榻,無事牽縈,自由自在。」

4. 飲、喝。《漢書.卷七一.雋疏于薛平彭傳.于定國》:「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,冬月請治讞,飲酒益精明。」

5. 生計、俸祿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君子謀道不謀食。」唐.韓愈〈祭十二郎文〉:「既又與汝就食江南,零丁孤苦,未嘗一日相離也。」

6. 嚐到、承受。如:「自食惡果」。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:「廣阿之廑,食厥舊德。」《宋史.卷三八六.列傳.范成大》:「上中下溉灌有序,民食其利。」

7. 背棄、違背。《字彙.食部》:「食,吐而復吞曰食。」《書經.湯誓》:「爾無不信,朕不食言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五回:「文遠代稟三事,蒙丞相應允,諒不食言。」

8. 消耗、虧損。通「蝕」。《易經.豐卦》:「《彖》曰:日中則昊,月盈則食。」元.陳以仁《存孝打虎》第二折:「我從見日月交食,不曾見這個好爭鬥的後生,見了那大蟲,無些兒害怕。」

9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ˋ

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。同「飼」。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:「左右以君賤之也,食以草具。」唐.韓愈〈雜說〉:「食馬者,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」

ˋ

人名用字。如漢代有酈食其,音讀為(ㄌㄧˋ ˋ ㄐㄧ)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