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󶫀󶫁󶫅󶫌󶫉󶫆󶫋󶫈󶪿󶫇𠙈󶪸󶫂󶪻󶪵𠙊󶪱󶪳󶪯󶪶󶪷󶪺󶪲󶫊󶪰󶪽󶪾󶪹𠙗󶫃󶫄󶪼󶪴

說 明

正  字 A04572 風-00-09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八風也。東方曰明庶風,東南曰清明風,南方曰景風,西南曰涼風,西方曰閶闔風,西北曰不周風,北方曰廣莫風,東北曰融風。風動蟲生。故蟲八日而化。从虫,手寫字聲。凡風之屬皆从風。手寫字,古文風。(方戎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八風也。東方曰明庶風,東南曰清明風,南方曰景風,西南曰涼風,西方曰閶闔風,西北曰不周風,北方曰廣莫風,東北曰融風。从虫,手寫字聲。風動蟲生。故蟲八日而化。凡風之屬皆从風。手寫字,古文風。(方戎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八風也。从虫,凡聲。楷書寫法:「凡」內改點為短橫,不觸兩邊筆,「虫」之豎筆上觸於短橫。「凡」單獨使用時,中作點;作上偏旁時,中作橫,寫法參「凡」字。「嵐」、「楓」、「瘋」、「諷」、「渢」(B02193)、「猦」(B02550)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時,橫斜鉤拖長,將右偏旁置於鉤上,如︰「颱」、「颳」等字。
注  音 ㄈㄥㄈㄥˋ
漢語拼音 ㈠fēng ㈡fèng
釋  義

㈠ㄈㄥ

1. 流動的空氣。如:「風調雨順」、「風速」、「春風」。《說文解字.風部》:「風,八風也。」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風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翼也無力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八回:「正觀之際,忽狂風大作,江中波濤拍岸。」

2. 景色、景況。如:「風光」、「風景」。南朝梁.何遜〈暮秋答朱記室〉詩:「寒潭見底清,風色極天淨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六一回:「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,先試試風頭再說?」

3. 習氣、習俗。如:「民風」、「校風」、「傷風敗俗」。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故聞柳下惠之風者,鄙夫寬,薄夫敦。」《清史稿.卷二九一.列傳.劉師恕》:「爾等不能端本澂源,躬先表率,而望秉鐸司教之官,家喻戶曉,易俗移風,所謂逐末而忘其本也。」

4. 神采、氣質、性格。如:「作風」、「大將之風」。漢.蔡邕〈太尉喬玄碑〉:「其性莊,疾華尚樸,有百折不撓、臨大節而可不奪之風。」《魏書.卷四五.列傳.杜銓》:「銓學涉有長者風,與盧玄、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。」

5. 消息。如:「口風」、「通風報信」。《水滸傳》第四九回:「顧大嫂道:『伯伯,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。』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七回:「傅知府傳諭休得大驚小怪,使他們聞風逃走。」

6. 事端。《野叟曝言》第六回:「你們這班光棍,專一遇事生風,恐嚇索詐,本該送到府縣去重處,因詐尚未成,姑不深究。」

7. 《詩經》六義之一。指《詩經.國風》所收集之民俗歌謠。〈詩大序〉:「故詩有六義焉,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」

8. 泛指民謠、歌謠。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,於是有代趙之謳,秦楚之風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樂府》:「匹夫庶婦,謳吟土風,詩官採言,樂盲被律。」

9. 動物雌雄相誘。如:「風馬牛不相及」。《字彙.風部》:「風,牛馬牝牡相誘曰風。」《書經.費誓》:「馬牛其風,臣妾逋逃,勿敢越逐。」

10. 指榮寵。《醒世恆言.卷一.兩縣令競義婚孤女》:「那月香好副嘴臉,年已長成。倘或有意留他,也不見得。那時我爭風喫醋便遲了。」

11. 癲狂、精神錯亂。通「瘋」。《喻世明言.卷五.窮馬周遭際賣䭔媼》:「酒後又要狂言亂叫,發風罵坐。」《警世通言.卷二八.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「幾日前,有個風子立在門前唱喏。」

12. 在中醫中用以稱某些病症。如:「風溼」、「風寒」、「羊癲風」。

13. 姓。如春秋楚有風鬍子。

14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ㄈㄥˋ

1. 吹、吹風。如:「春風風人,夏雨雨人。」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:「有寒疾不可以風。」宋.蘇軾〈與孫叔靜〉:「屬飲藥汗不可以風,未即諸謝,又枉使旌。」

2. 教化、勸化。《詩經.大序》:「風,風也,教也。」漢.公孫弘〈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〉:「蓋聞導民以禮,風之以樂;婚姻者,居室之大倫也。今禮廢樂崩,朕甚愍焉。」《新五代史.卷六.唐明宗本紀》:「以詔書褒廉吏孫岳等,以風示天下。」

3. 婉言勸諫。通「諷」。如:「風世勵俗」。《史記.卷五八.梁孝王世家》:「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。」《漢書.卷五七.司馬相如傳下》:「以風天子,且因宣其使指,令百姓皆知天子意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