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󶤓󶤒󶤑󶤕󶤔

說 明

正  字 A04513 革-05-14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頸靻[靼]也。从革,央聲。(於兩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頸靼也。从革,央聲。(於兩切)
字樣說明 左半「革」之中豎,上接「廿」;右半作「央」︰末筆作頓點,不接橫、撇筆,寫法參「央」字。
注  音 ㄧㄤㄧㄤˇ
漢語拼音 ㈠yāng ㈡yǎng
釋  義

㈠ㄧㄤ

1. 套於馬頸,用以駕車之皮帶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革部》:「鞅,頸靼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《釋名》:『鞅,嬰也,喉下稱嬰,言嬰絡之也。』」《左傳.襄公十八年》:「大子抽劍斷鞅乃止。」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吾聞致師者,左射以菆,代御執轡,御下兩馬,掉鞅而還。」明.楊慎《升菴集.卷五二.李巽巖撰趙待制開墓銘》:「天不憖遺,斷鞅脫驂。使民至今,未弛負擔。」

2. 借指車馬。晉.陶淵明〈歸園田居〉詩五首之二:「野外罕人事,窮巷寡輪鞅。」宋.宋祁〈再游海雲寺作〉詩:「斜陽歸鞅促,飛蓋冒輕埃。」

3. 羈絆。唐.白居易〈登香鑪峰頂〉詩:「紛吾何屑屑,未能脫塵鞅。」清.汪懋麟〈洗象〉詩:「都城三伏交,百物困塵鞅。」

4. 不滿、不快貌。通作「怏」。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下》:「諸將故與帝為編戶民,北面為臣,心常鞅鞅。」《新唐書.卷二○一.文藝列傳上.駱賓王》:「下除臨海丞,鞅鞅不得志,棄官去。」

ㄧㄤˇ,ㄧㄤ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