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433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陬也。从,禺聲。(噳俱切) |
字樣說明 | 左半作「阝」,共三畫;右半作「禺」:中豎一貫而下至「禸」;「禸」共五畫,左上豎、橫相接交叉出頭,寫法參「禺」(B03083)字、「偶」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yú |
釋 義 | 1. 山、水彎曲轉角之處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隅,陬也。」《書經.益稷》:「帝光天之下,至于海隅蒼生。」漢.東方朔《神異經.東南荒經》:「東南隅太荒之中,有樸父焉。夫婦並高千里,腹圍自輔。」唐.杜甫〈潼關吏〉詩:「要我下馬行,為我指山隅。」 2. 角落。如:「牆隅」。《詩經.邶風.靜女》:「靜女其姝,俟我於城隅。」《周禮.夏官.方相氏》:「及墓,入壙,以戈擊四隅。」晉.潘岳〈笙賦〉:「眾滿堂而飲酒,獨向隅以掩淚。」 3. 邊、旁。《楚辭.王逸.九思.逢尤》:「豺狼鬥兮我之隅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三七.相和歌辭一二.古辭.隴西行》:「桂樹夾道生,青龍對道隅。」 4. 邊遠地方。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經營四隅,還反於樞。」《隋書.卷六三.列傳.史祥》:「身在邊隅,情馳魏闕。」《魏書.卷一○二.西域列傳.焉耆國》:「焉耆為國,斗絕一隅,不亂日久。」 5. 事物之一端或一面。晉.左思〈三都賦序〉:「聊舉其一隅,攝其體統,歸諸詁訓焉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九.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》:「舉端自理,滯隅則失。」 6. 方正、端正。《詩經.大雅.抑》:「抑抑威儀,維德之隅。」漢.鄭玄.箋;「人密審於威儀抑抑然,是其德必嚴正也。」漢.揚雄《太玄經.卷一.周》:「次二,植中樞,周無隅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