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410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附婁,小土山也。从,付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附婁無松柏。」(符又切) ,益也。从土,付聲。(符遇切) |
字樣說明 | 左半作「阝」,共三畫;右半作「付」:右「寸」,作一橫、一豎鉤、一點,寫法參「付」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fù |
釋 義 | 1. 附婁:小土丘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附婁,小土山也。」 2. 依傍。如:「依附」。《玉篇.阜部》:「附,依也。」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魯小弱,附於楚則晉怒,附於晉則楚來伐。」《晉書.卷一二三.慕容垂載記》:「且垂猶鷹也,飢則附人,飽便高颺。」 3. 歸依。如:「趨附」。《淮南子.主術》:「所任者得其人,則國家治,上下和,群臣親,百姓附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晉史.卷下》:「今有吐谷渾、兩突厥、渾契苾、沙陀等,各率部眾歸附。」 4. 相黏不分。如:「附著」。唐.陸龜蒙〈寒泉子對秦惠王〉:「齊桓、晉文之霸也,始若膠附,終若冰拆,豈連雞俱不能止於栖而已哉!」明.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.卷四下.黔遊日記二》:「有一石脊,自洞頂附壁直垂而下。」 5. 靠近、親近。如:「附在他耳邊低語。」《玉篇.阜部》:「附,近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綿》:「予曰有疏附,予曰有先後,予曰有奔奏,予曰有禦侮。」漢.毛亨.傳:「率下親上曰疏附。」《淮南子.說林》:「附耳之言,聞於千里也。」 6. 相合、符合。《史記.卷七○.張儀列傳》:「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。」晉.左思〈三都賦序〉:「風謠歌舞,各附其俗。」 7. 應和。如:「附和」、「附議」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二回:「你如何倒附和起新黨來?索性要開學堂了。」《隋唐演義》第七一回:「奇哉!可見此等婦人之沽名釣譽,而禮官之循聲附會也。」 8. 連帶、外加。如:「附屬」、「附設」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附於諸侯曰附庸。」《明史.卷八○.食貨志四》:「時復議於正鹽外附帶餘鹽,以抵工本之數。」 9. 寄。《廣韻.去聲.遇韻》:「附,寄附。」唐.杜甫〈前出塞〉詩九首之四:「路逢相識人,附書與六親。」 10. 姓。如唐代有附得意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