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󶗥𡹣

說 明

正  字 A04408 阜-05-08
說文釋形
大徐本:手寫字,大陵也。一曰曲𨸏(阜)也。从𨸏,可聲。(烏何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大陵曰阿。从𨸏,可聲。一曰阿,曲𨸏(阜)也。(烏何切)

 
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阝」,共三畫;右半作「可」︰一長橫,一口,一豎鉤,寫法參「可」字。「啊」、「婀」、「屙」(B00772)、「痾」(B02772)、「錒」(B05378)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㈢(又音)ˋ
漢語拼音 ㈠ē ㈡ā ㈢(又音)à
釋  義

㈠ㄜ

1. 大陵、大土丘。《說文解字.𨸏部》:「阿,大陵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菁菁者莪》:「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」漢.毛亨.傳:「大陵曰阿。」唐.王勃〈滕王閣序〉:「儼驂騑於上路,訪風景於崇阿。」

2. 轉折、彎曲之處。《說文解字.𨸏部》:「阿,一曰曲阜也。」《楚辭.屈原.九歌.山鬼》:「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兮帶女羅。」漢.王逸.注:「阿,曲隅也。」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冉冉孤生竹》:「冉冉孤生竹,結根泰山阿。」《漢書.卷二二.禮樂志》:「沛施祐,汾之阿,揚金光,橫泰河。」

3. 屋中脊高拱卷曲放置棟樑處。《說文解字.𨸏部》「阿」字清.段玉裁.注:「室之當棟處曰阿。」《周禮.冬官考工記.匠人》:「堂崇三尺,四阿重屋。」又「王宮門阿之制:五雉。」漢.鄭玄.注:「阿,棟也。」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西北有高樓》:「交疏結綺窗,阿閣三重階。」清.孫詒讓《周禮正義》卷八四:「其在宮室,則凡屋之中脊,其上穹然而起,其下必卷然而曲,其曲處即謂之阿。」

4. 迎合、偏袒。如:「阿附」、「阿私」、「諂媚阿諛」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智足以知聖人,汙不至阿其所好。」《呂氏春秋.離俗覽.高義》:「阿有罪,廢國法,不可。」

5. 「阿衡」:職官名。為古代執政之官。商湯時,由大臣伊尹掌權,商人遂以阿衡代指伊尹。《書經.太甲上》:「惟嗣王不惠于阿衡。」《詩經.商頌.長發》:「實維阿衡,實左右商王。」

6. 姓。如唐代有阿光進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

㈡ㄚ

1. 置於語尾。通「啊」。如:「做人阿!要腳踏實地才是。」

2. 表疑問、驚訝等語氣。如:「阿!你怎麼啦?為什麼血流滿面?」

3. 當詞頭:

⑴ 置於稱謂之前。如:「阿姨」、「阿婆」、「阿爹」。《宋書.卷六八.武二王列傳.南郡王義宣》:「秀初至江陵,見義宣,既出,拊膺曰:『阿兄誤人事,乃與痴人共作賊,今年敗矣。』」南朝梁.無名氏〈木蘭詩〉二首之一:「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。」

⑵ 置於名字之前。如漢代曹操之小字稱為「阿瞞」、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人稱「阿斗」。《漢書.卷一六.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「元康四年,義玄孫之子阿武不更寄詔復家。」《舊唐書.卷一九三.列女列傳.冀州女子王氏》:「冀州鹿城女子王阿足者,早孤,無兄弟,唯姊一人。阿足初適同縣李氏,未有子而夫亡。」

⑶ 置於次第排行之前。《南史.卷四四.齊武帝諸子列傳.安陸王子敬》:「子敬與太孫俱入參畢同出,武帝目送子敬良久,曰:『阿五鈍。』由此代換之意乃息。」《明史.卷二一二.劉顯列傳》:「至是,其酋阿大、阿二、方三等據九絲山,剽遠近。」

ˋ,ㄚ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