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󶌿󶍁󶌽󶍅󶍌󶍈󶍆𥼶󶌾󶍄󶍇󶍃󶍊󶍉󶍋󶍂󶍍󶍀A04255-011A04255-012A04255-010

說 明

正  字 A04255 釆-13-20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解也。从釆;釆,取其分別物也。从睪聲。(賞職切)
段注本:未命名,解也。从釆;釆,取其分別。从睪聲。(賞職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解也。从釆;釆,取其分別物也。从睪聲。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釆」︰中豎一貫而下,音ㄅㄧㄢˋ,與「采」不同,末捺改頓點;右半作「睪」︰上作橫「目」之形「罒」;下作「幸」,上「土」下「干」,中間兩點觸上下筆,寫法參「睪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釆」(B05269)為次常用字。
注  音 ˋ
漢語拼音 shì
釋  義

1. 解說、說明。如:「解釋」、「注釋」、「詮釋」。《說文解字.釆部》:「釋,解也。」漢.蔡邕〈上封事陳政要七事〉:「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,章帝集學士於白虎,通經釋義,其事優大,文武之道,所宜從之。」

2. 放開、赦免。如:「釋放」、「保釋」。《書經.多方》:「開釋無辜,亦克用勸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變虛》:「方伯聞其言,釋其罪,委之去乎?」

3. 放棄、捨去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六年》:「諸侯釋位,以間王政。」《史記.卷九七.酈生陸賈列傳.酈生》:「農夫釋耒,工女下機。」

4. 脫下。如:「釋甲」。《禮記.玉藻》:「大夫退,然後適小寢釋服。」《漢書.卷六八.霍光金日磾傳.霍光》:「食監奏未釋服,未可御故食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釋,謂解脫也。」

5. 放下。《穀梁傳.昭公二十九年》:「昭公出奔,民如釋重負。」《莊子.養生主》:「庖丁釋刀對曰:『臣之所好者,道也,進乎技矣。』」三國魏.曹丕〈典論.自敘〉:「雖在軍旅,手不釋卷。」

6. 解除、消散。如:「釋懷」、「冰釋」、「如釋重負」、「盡釋前嫌」。《國語.晉語四》:「遂伐曹、衛,出穀戍,釋宋圍。」《莊子.庚桑楚》:「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?」

7. 廢棄。《玉篇.釆部》:「釋,廢也。」《漢書.卷七九.馮奉世傳》:「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,甚違闕疑從去之意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釋,廢棄也。」

8. 本係佛教始祖釋迦牟尼(Sakyamuni)姓氏之簡稱,後世用為佛教之代稱。如:「釋氏」、「釋典」、「釋教」、「釋老」。唐.王勃〈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〉:「十千天子,新朝帝釋之宮。」明.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.卷八下.滇遊日記九》:「他處皆釋盛於道,而此獨反之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八:「雖讀儒書,卻又酷好佛典,敬重釋門,時常瞑目打坐,學那禪和子的模樣。」

9. 佛教僧侶出家後的法名皆以「釋」為姓,始於南朝梁的釋道安。如「釋弘一」、「釋星雲」等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一:「諸有四姓,剃除鬚髮,以信堅固,出家學道者,彼當滅本名字,自稱釋迦弟子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