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󰦐󰦑

說 明

正  字 A00431 十-02-04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啎也。五月,陰气午逆陽,冒地而出,此與矢同意。凡午之屬皆从午。(疑古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啎也。五月,陰气啎屰昜,冒地而出也,象形,此與矢同意。凡午之屬皆从午。(疑古切)
字樣說明 一撇、一短橫,下作「十」。「杵」、「許」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ˇ˙ㄏㄨㄛ
漢語拼音 ㈠wǔ ㈡huo
釋  義

ˇ

1. 地支之第七位。地支十二字為子﹑丑﹑寅﹑卯﹑辰﹑巳﹑午﹑未﹑申﹑酉﹑戌﹑亥。《後漢書.卷九.孝獻帝紀》:「九月甲午,試儒生四十餘人,上第賜位郎中,次太子舍人,下第者罷之。」

2. 時辰名。指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。唐.白居易〈晝寢〉詩:「不作午時眠,長日安可度?」

3. 太陽視運行到一日中之最高點稱為「午」。如:「正午」。晉.孫綽〈遊天台山賦〉:「爾乃羲和亭午,遊氣高褰。」唐.李紳〈古風〉詩二首之二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」

4. 對時間中段之稱呼。如「中午」、「午夜」。元.葉顒〈冬景十絕之七.書舍寒燈〉詩:「青燈黃卷伴更長,花落銀缸午夜香。」

5. 縱橫交錯。《儀禮.特牲饋食禮》:「午割之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午割,從橫割之。」《漢書.卷六八.霍光金日磾傳.霍光》:「使者旁午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一從一橫為旁午,猶言交橫也。」

6. 違背、牴觸。通「牾」。《禮記.哀公問》:「午其眾以伐有道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午其眾,逆其族類也。」《漢書.卷三六.楚元王傳.劉向》:「朝臣舛午,膠戾乖剌,更相讒愬,轉相是非。」

7. 姓。如漢代有午汝臣。

㈡˙ㄏㄨㄛ

「晌午」:中午。《水滸傳》第四回:「未及晌午,馬已到來,員外便請魯提轄上馬,叫莊客擔了行李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九三回:「過了晌午,便擺開桌子吃酒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