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𢸦𧸃𧸯𧸽󶄾󶂈󶅅󶅄󶅃󶅁󶅂󶄿𨗔𨗭󶄽󶅆󶅀𨗭𨗮󶄼

說 明

正  字 A04188 辵-12-1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亡也。从辵,手寫字聲。(以追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亡也。从辵,貴聲。(以追切)
字樣說明

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亡也。从辵,貴聲。楷書寫法,「辵」之偏旁變形「辶」作四畫。右捺上作「貴」︰上作「手寫字」,「中」下作一橫,無點,與「虫」不同;下「貝」之撇筆輕觸上橫;寫法參「貴」字。「壝」(B00596)、「瀢」(B02340)等字偏旁同此。

注  音 ˊㄨㄟˋ
漢語拼音 ㈠yí ㈡wèi
釋  義

㈠一ˊ

1. 亡失、丟掉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:「遺,亡也。」《韓非子.難二》:「齊桓公飲酒醉,遺其冠,恥之,三日不朝。」唐.崔國輔〈長樂少年行〉:「遺卻珊瑚鞭,白馬驕不行。」

2. 脫漏。《韓非子.有度》:「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。」宋.趙汝鐩〈翁媼歎〉詩:「愁死未死此何時,縣道賦不遺毫釐。」

3. 捨棄。《易經.泰卦》:「包荒,用馮河,不遐遺。」唐.孔穎達.正義:「遺,棄也。」宋.楊萬里〈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〉十首之五:「荒山半寸無遺土,田父何曾一飽來。」

4. 忘記。《孝經.孝治章》:「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遺小國之臣。」《孔子家語.卷七.五刑解》:「鬥變者,生於相陵;相陵者,生於長幼無序而遺敬讓。」

5. 留下。如:「不遺餘力」、「遺臭萬年」。《史記.卷一○.孝文本紀》:「太僕見馬遺財足,餘皆以給傳置。」唐.杜甫〈哭嚴僕射歸櫬〉詩:「一哀三峽暮,遺後見君情。」

6. 離開。《莊子.田子方》:「向者先王形體掘若槁木,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七啟〉:「亦將有才人妙妓,遺世越俗。」

7. 排泄。《正字通.辵部》:「遺,溺也。小遺,小溲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廉將軍雖老,尚善飯,然與臣坐,頃之三遺矢矣。」《南史.卷一九.列傳.謝靈運》:「又嘗於閣省裸袒酣飲,及醉小遺,下霑令史,為南司所彈,幾卿亦不介意。」

8. 剩餘。如:「暴露無遺」。《龍龕手鑑.辵部》:「遺,有餘也。」《史記.卷一二○.汲鄭列傳.汲黯》:「臣願為中郎,出入禁闥,補過拾遺,臣之願也。」漢.司馬遷〈報任少卿書〉:「次之又不能拾遺捕闕,招賢進能,顯巖穴之士。」

9. 留下的、剩餘未盡的。如:「遺言」、「遺產」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其故家遺俗,流風善政,猶有存者。」《漢書.卷二四.食貨志上》:「地有遺利,民有餘力。」

10. 亡失之物。如:「路不拾遺」。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:「子產退而為政。五年,國無盜賊,道不拾遺。」

ㄨㄟˋ

贈送、給予。《玉篇.辵部》:「遺,貽也。」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:「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,使請漢中地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三回:「表然其言,先遣人以書遺譚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