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󵿏󵿍󵿎𨘫

說 明

正  字 A04153 辵-08-12
說文釋形

「逵」《說文》作「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九達道也。似龜背,故謂之馗(逵)。馗(逵),高也。从九,从首。手寫字,馗或从辵,从坴。(渠追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九󵿿(達)道也。󰇽(似)龜背,故謂之馗(逵)。从九、首。手寫字,馗或从辵、坴。馗(逵),高也,故从坴。(渠追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正篆作「手寫字」,九達道也。从九、首。重文作「手寫字」,从辵、坴。今此二字已見分用,「鍾馗」(人名)多用「馗」;「九達道」之義多用「逵」。楷書寫法:左「辶」為「辵」之偏旁變形,四畫;右捺上作「坴」︰上「土」之下作撇、豎彎折,不作撇、點或撇、豎曲鉤,寫法參「坴」(B00515)字、「睦」字。按:「馗」(B05765),本典收為次常用字,兼為「逵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ㄎㄨㄟˊ
漢語拼音 kuí
釋  義

1. 四通八達之大道。《說文解字.九部》:「馗,九達道也。……逵,馗或从辵,从坴。」《爾雅.釋宮》:「九達謂之逵。」晉.郭璞.注:「四道交出,復有旁通。」《詩經.周南.兔罝》:「肅肅兔罝,施于中逵。」漢.毛亨.傳:「逵,九達之道。」

2. 水中可供交通之穴道。《山海經.中山經》:「合水出于其陰,而北流注于洛,多鰧魚,狀如鱖,居逵。」晉.郭璞.注:「逵,水中之穴道交通者。」晉.郭璞〈江賦〉:「爰有包山洞庭,巴陵地道,潛逵傍通,幽岫窈窕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