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󵽣𨒫𨒾󵽤

說 明

正  字 A04128 辵-06-10
說文釋形 手寫字,迎也。从辵,屰聲。關東曰逆,關西曰迎。(宜戟切)
字樣說明 左「辶」為「辵」之偏旁變形,四畫;右捺上作「屰」:第四、第五筆作豎折、短豎,兩筆皆不接上橫,寫法同「朔」字左半,寫法參「屰」(C02687)字。「縌」(B03423)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ㄋㄧˋ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迎接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:「逆,迎也。」《書經.顧命》:「以二干戈,虎賁百人,逆子釗於南門之外。」宋.蘇軾〈留侯論〉:「楚莊王伐鄭,鄭伯肉袒牽羊以逆。」

2. 接受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有司逆命,公之使速殺之。」

3. 違背、不順從。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順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」宋.歐陽修〈縱囚論〉:「不立異以為高,不逆情以干譽。」

4. 抗拒、抵抗。《戰國策.齊策三》:「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,故專兵一志於逆秦。」

5. 不順的。如:「逆境」。宋.陸游〈贈湖上父老〉詩:「吾生行逆境,平地九折卬。」《宋史.卷三九三.列傳.羅點》:「處閨門逆境,容有縱酒自放者。」

6. 倒生的。如:「批其逆鱗」。《戰國策.燕策三》:「奈何以見陵之怨,欲批其逆鱗哉!」《新唐書.卷九七.列傳.魏徵》:「陛下導臣使言,所以敢然;若不受,臣敢數批逆鱗哉!」

7. 反、倒。《史記.卷六六.伍子胥列傳》:「吾日暮途遠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」《漢書.卷六四上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.主父偃》:「丈夫生不五鼎食,死則五鼎烹耳;吾日暮,故倒行逆施之。」唐.杜甫〈復愁〉詩一二首之一:「野鶻翻窺草,村船逆上溪。」

8. 背叛者。晉.劉琨〈與石勒書〉:「得主則為義兵,附逆則為賊眾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三回:「便去尋代書寫下一張出首叛逆的呈子,帶在身邊,到大街上一路書店問去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六回:「沒到東洋的時節,心中就犯惡那班學生,罵他們都是叛逆。」

9. 預先。三國蜀.諸葛亮〈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〉:「凡事如此,難可逆料。」宋.蘇洵〈管仲論〉:「而又逆知其將死,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