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𨁿𨄃𨅛

說 明

正  字 A04049 足-13-20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蹢躅也。从足,蜀聲。(直錄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蹢躅也。从足,蜀聲。(直錄切)
字樣說明 左半下橫斜挑;右半作「蜀」︰下「勹」上觸於「罒」,下「虫」下橫筆斜挑,寫法參「蜀」字。
注  音 ㄓㄨˊ
漢語拼音 zhú
釋  義

1. 「躑躅」:徘徊不前的樣子。《說文解字.足部》:「躅,蹢躅也。」漢.秦嘉〈贈婦〉詩三首之二:「臨路懷惆悵,中駕正躑躅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七三.雜曲歌辭一三.古辭.焦仲卿妻》:「躑躅青驄馬,流蘇金鏤鞍。」亦作「蹢躅」、「踟躕」、「躊躇」。

2. 足跡、蹤跡。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上》:「伏周、孔之軌躅,馳顏、閔之極摯。」唐.顏師古.注引鄭氏曰:「躅,迹也。」唐.丘丹〈經湛長史草堂〉詩:「偶尋野外寺,仰慕賢者躅。」

3. 踩踏。《逸周書.卷九.太子晉解》:「師曠東躅其足,曰:『善哉!善哉!』」

4. 比喻前賢之行為、功績。《史記.卷一○三.萬石張叔列傳.萬石君》:「敏行訥言,俱嗣芳躅。」宋.蘇軾〈送頓起〉詩:「岱宗已在眼,一往繼前躅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