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󳉦𠏔󵴨󵴦𠑯󵴥󵴧󵴡󵴩󵴣󵴢𨇳𨈄󵴪

說 明

正  字 A04037 足-11-18
說文釋形

「蹙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
《說文》新附:手寫字,迫也。从足,戚聲。臣鉉等案:「李善《文選注》通蹴字。」(子六切)

字樣說明 上半作「戚」︰左下作「手寫字」,下鉤筆改豎,寫法參「戚」字。
注  音 ㄘㄨˋ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逼迫、逼近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足部.新附》:「蹙,迫也。」《周禮.冬官考工記.弓人》:「夫角之末,蹙於A03354而休於氣。」《三國志.卷五八.吳書.陸遜傳》:「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,土崩瓦解,死者萬數。」

2. 縮減。《詩經.大雅.召旻》:「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,日辟國百里。今也,日蹙國百里。」唐.李商隱〈行次西郊作一百韻〉詩:「國蹙賦更重,人稀役彌繁。」

3. 聚攏。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「百姓聞王鐘鼓之聲,管籥之音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。」宋.朱熹.集注:「蹙,聚也;頞,額也。人憂戚則蹙其額。」

4. 恭敬貌。《儀禮.士相見禮》:「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,容彌蹙。」漢.鄭玄.注:「蹙猶促也;促,恭愨貌也。」

5. 踩踏。通「蹴」。宋.蘇軾〈申王畫馬圖〉詩:「揚鞭一蹙破霜蹄,萬騎如風不能及。」

6. 踢。通「蹴」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以足蹙路騶,有誅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