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𠯁𤴕󵲚󵲞󵲛󵲝󵲜

說 明

正  字 A04001 足-00-07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人之足也。在下。从止、口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徐鍇曰:「口象股脛之形。」(即玉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人之足也。在體下。从口、止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(即玉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人之足也。在體下。从口、止。楷書寫法:「口」下作「手寫字」,為「止」之變易,一豎、一短橫,豎筆上接於「口」,末二筆作撇、捺。獨用及作右、下偏旁時如此,如︰「促」、「捉」、「齪」、「蹇」等字。若為左偏旁時,作「手寫字」,末二筆改短豎、挑筆,如︰「趴」、「趾」等字。
注  音 ㄗㄨˊㄐㄩˋ
漢語拼音 ㈠zú ㈡jù
釋  義

ㄗㄨˊ

1. 總稱人體下肢。亦專指踝骨以下的部分,今稱為「腳」。《說文解字.足部》:「足,人之足也。在下。」唐.韓愈〈山石〉詩:「當流赤足踏澗石,水聲激激風生衣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二.阿寶》:「女起,遽去。眾情顛倒,品頭題足,紛紛若狂。」

2. 動物下肢,用來奔走或爬行。如:「節足動物」、「百足之蟲」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二五.橫吹曲辭五.木蘭詩》二首之一:「願駝千里足,送兒還故鄉。」

3. 器物下面支撐的部分。《易經.鼎卦.九四》:「鼎折足。」唐.劉禹錫〈蜀先主廟〉詩:「勢分三足鼎,業復五銖錢。」

4. 踏。《漢書.卷五七.司馬相如傳上》:「手熊羆,足壄羊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足謂蹵蹈而獲之。」

5. 停止、止息。《老子》第二八章:「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」《史記.卷一○二.張釋之馮唐列傳.張釋之》:「釋之免冠頓首謝曰:『法如是足也。』」

6. 滿足。《漢書.卷五.景帝紀》:「其唯廉士,寡慾易足。」《三國志.卷一.魏書.武帝紀》:「紹謀臣許攸貪財,紹不能足,來奔。」

7. 富裕。《史記.卷六八.商君列傳》:「道不拾遺,山無盜賊,家給人足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一八回:「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,聽見說是豐衣足食的很好。」

8. 堪、值得。《水滸傳》第八七回:「無能小將,不足掛齒。」

9. 姓。如戰國韓有足強。

10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ㄐㄩˋ

「足恭」:過分,指過於謙恭。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」宋.朱熹.集注:「足,將樹反。足,過也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三回:「道士足恭了一回,拿出一卷詩來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