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812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告也。从言,厈省聲。《論語》曰:「訴子路於季孫。」臣鉉等曰:「厈非聲。蓋古之字音多與今異。如皀亦音香、釁亦音門、乃亦音仍,他皆放此。古今失傳,不可詳究。」,訴或从言、朔。,訴或从朔、心。(桑故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告也。从言,聲。段玉裁注云:「凡從之字,隸變為,俗又訛斥。」後世通行作「訴」。楷書寫法:左半「言」之起筆作點;右半作「斥」,點輕觸於豎筆上,不穿豎筆,寫法參「斥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」、「」為「斥」之異體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sù |
釋 義 | 1. 告狀、控告。《說文解字.言部》:「訴,告也。」《漢書.卷一○.成帝紀》:「刑罰不中,眾冤失職,趨闕告訴者不絕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一六.列傳.王綝》:「始,部中首領沓墨,民詣府訴,府曹素相餉謝,未嘗治。」 2. 陳述、傾吐。如:「告訴」、「訴說」、「互訴衷曲」。晉.潘岳〈寡婦賦〉:「潛靈邈其不反兮,殷憂結而靡訴。」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意。」 3. 詆毀。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:「取貨於宣而訴公於晉侯,晉侯不見公。」《三國志.卷一四.魏書.程郭董劉蔣劉傳.郭嘉》:「初,陳群非嘉不治行檢,數廷訴嘉,嘉意自若。」 4. 求助、藉用。如:「訴諸武力」。 5. 姓。如漢代有訴梵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