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801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訛」《說文》作「譌」。 大徐本:,譌言也。从言,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(五禾切) 段注本:,譌言也。从言,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(五禾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本作「」,从言,為聲。段玉裁注云:「今〈小雅〉作『訛』。」戰國金文有作「」者(〈中山王方壺〉),字形自有所承。楷書寫法:左半「言」之起筆作點,右半作「化」︰右作一橫、一豎曲鉤,寫法參「化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譌」為「訛」之異體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é |
釋 義 | 1.錯誤、不正確。如:「訛誤」、「訛舛」。《詩經.小雅.沔水》:「民之訛言,寧莫之懲。」宋.朱熹〈山北紀行〉詩:「百世踵謬訛,彝倫日頹圮。」 2.謠言。如:「以訛傳訛」。《宋史.卷二九三.列傳.張詠》:「止訛之術,在乎識斷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五一回:「這兩件事雖無考,古往今來,以訛傳訛,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蹟來以愚人。」 3.欺騙、恐嚇、敲詐勒索。如:「訛詐」。《紅樓夢》第四八回:「訛他拖欠官銀,拿他到衙門裡去。」 4.態度兇惡。《劉知遠諸宮調.第一二》:「招女婿名知遠,窮困難過,為人剛硬,性氣乖訛。」 5.變遷、改變。《宋書.卷九四.恩倖列傳.序》:「歲月遷訛,斯風漸篤。」 6.感化。《書經.堯典》:「申命羲叔,宅南交,平秩南訛。」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式訛爾心,以畜萬邦。」 7.姓。如宋代有訛勃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