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781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yán ㈡yín |
釋 義 | ㈠ 1. 說、講。如:「苦不堪言」。《說文解字.言部》:「言,直言曰言,論難曰語。」宋.蘇軾〈醉醒者〉詩:「有道難行不如醉,有口難言不如睡。」 2. 談論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。」宋.蘇軾〈日喻〉:「故世之言道者,或即其所見而之。」 3. 陳述。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蝦蟆陵下住。」 4. 詢問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:『若之何?』莫對。」 5. 告訴、告知。《史記.卷九七.酈生陸賈列傳.陸賈》:「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:『走!復入言沛公,吾高陽酒徒也,非儒人也。』」 6. 話語。如:「有言在先」、「忠言逆耳」、「人言可畏」。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」 7. 字。如:「七言詩」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子貢問曰:『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』子曰:『其恕乎!』」 8. 學說、言論。如:「一家之言」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天下之言,不歸楊則歸墨。」《韓非子.孤憤》:「又將以法術之言,矯人主阿辟之心,是與人主相反也。」 9. 我,第一人稱代詞。《詩經.小雅.彤弓》:「彤弓弨兮,受言藏之。」漢.毛亨.傳:「言,我也。」 10.助詞,無義。置於句中或句首。《易經.繫辭上》:「德言盛,禮言恭。」《詩經.邶風.泉水》:「駕言出遊,以寫我憂。」《左傳.僖公九年》:「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後,言歸於好。」 11.姓。如春秋時有言偃。 12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 ㈡ 「言言」:和悅恭敬貌。《禮記.玉藻》:「君子之飲酒也,受一爵而色灑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