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607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處」《說文》正篆作「処」。 |
字樣說明 |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正篆本作「」,止也。从夂、几。夂得几而止也。重文作「」,上从虍。後通行重文之形,楷書寫法:上作「虍」,末筆不鉤;下半捺筆左不出頭,捺上作「几」,末筆勾起。按:本典收「処」為「處」之異體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chǔ ㈡chù |
釋 義 | ㈠ 1. 居住、止息。《說文解字.几部》:「処,止也。處,処或从虍聲。」」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:「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。」《墨子.節用中》:「古者人之始生,未有宮室之時,因陵丘掘穴而處焉。」 2. 存在、置身於。如:「處於逆境」、「處變不驚」。《論語.里仁》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」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一○.崩薨》:「太古之時,穴居野處。」《蕩寇志》第四九回:「恐老父臺設身處地,亦當怒髮沖冠。」 3. 退隱自居。如:「出處進退」。《易經.繫辭上》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。」漢.蔡邕〈薦皇甫規表〉:「修身力行,忠亮闡著,出處抱義,皦然不汙。」 4. 在家未出仕或未出嫁的。如:「處女」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聖王不作,諸侯放恣,處士橫議。」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肌膚若冰雪,綽約若處子。」 5. 安頓、安排。如:「何以自處」。《國語.魯語下》:「昔聖之處民也,擇瘠土而處之。」元.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一折:「待他有個回心轉意,再作區處。」 6. 擔任。《荀子.堯問》:「處官久者士妒之,祿厚者民怨之,位尊者君恨之。」《宋史.卷四七六.叛臣列傳中.李全上》:「安兒見而說之,處以軍職。」 7. 據有。《論語.里仁》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」《韓非子.難勢》:「抱法處勢則治,背法去勢則亂。」 8. 辦理。如:「處理」。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:「將軍量力而處之。」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四:「錢財好處,放綁要緊,手腳都麻木了些。」 9. 裁製、懲罰。如:「處分」、「處治」。《漢書.卷八六.何武王嘉師丹傳.師丹》:「知丹社稷重臣,議罪處罰,國之所慎。」《福惠全書.卷一.筮仕部.訪風俗》:「果有實跡,須待其更犯,小則懲處,大則申詳。」 10. 分別。《墨子.小取》:「夫辯者,將以明是非之分,審治亂之紀,明同異之處,察名實之理。」宋.邵雍〈伊川擊壤集序〉:「二者之間,必有處焉。」 11. 決斷。《漢書.卷八五.谷永杜鄴傳.谷永》:「臣愚不能處也。」《晉書.卷四二.列傳.王渾》:「渾不尚刑名,處斷明允。」 12. 懲罰。如:懲處。《晉書.卷二六.食貨志》:「至(魏)明帝世,錢廢穀用既久,人間巧偽漸多,競溼穀以要利,作薄絹以為市,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二回:「這個人是婁府請來的上客。雖然衝撞了老爺,若是處了他,恐婁府知道不好看相。」 13. 交往、對待、共同生活。如:「相處」、「和平共處」。唐.李白〈春日醉起言志〉詩:「處世若大夢,胡為勞其生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五回:「處世不分輕重,非丈夫也。」 14. 姓。如漢代有處興。《廣韻.上聲.語韻》:「處,姓。《風俗通》云:『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』」 ㈡ 1. 地方、場所。如:「住處」、「各處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回:「二兄要便住在此,我自投別處去也!」《西遊記》第一五回:「念了一聲『唵』字咒語,即喚出當坊土地、本處山神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二九.盧太學詩酒傲王侯》:「這濬縣又是個拗處,比京都更難,故宦家園亭雖有,俱不足觀。」 2. 事物某一部分。如:「益處」、「長處」、「用處」。唐.李咸用〈送譚孝廉赴舉〉詩:「好事盡從難處得,少年無向易中輕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六○回:「操大怒曰:『豎儒怎敢揭吾短處!』喝令左右推出斬之。」 3. 機關團體之組織單位。如:「訓導處」、「人事處」、「新聞處」。《清史稿.卷一一四.職官志一》:「軍機處,軍機大臣,掌軍國大政,以贊機務。常日侍直,應對獻替,巡幸亦如之。」 4. 時候、時刻。唐.杜甫〈述懷〉詩:「沉思歡會處,恐作窮獨叟。」唐.韓愈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〉詩二首之一:「最是一年春好處,絕勝煙柳滿皇都。」宋.柳永〈雨霖鈴.寒蟬淒切〉詞:「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、蘭舟催發。」 5. 地位。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下》:「子之處,人之所欲也。」漢.賈誼〈陳政事疏〉:「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,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﹖」 6. 量詞。計算部位、地點之單位。如:「一處勝景」、「兩處流沙」、「三處瘀傷」。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回:「聽了陪客董仲希計策,另收拾了一處房子,做衣裳,打首飾,撥家人,買婢妾,不日之間,色色齊備。」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○.如是我聞四》:「烏魯木齊提督巴公彥弼言,昔從征烏什時,夢至一處山麓,有六七行幄,而不見兵衛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