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󵉃󵉄󵉁󵈻󵈸󵈳󵈹󵈿󵉂󵈽󵈲󵈾󵈶󵉀󵈮󵈰󵉅󵈺󵉆󵈷󵈴󵈯󵈭󵈱󵈵󵈼

說 明

正  字 A03568 艸-12-1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艾蒿也。从艸,手寫字〔肅〕聲。(蘇彫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艾蒿也。从艸,肅聲。(蘇彫切)
字樣說明 上作「艹」,四畫。下作「肅」︰上橫筆右須出頭;左下作豎撇,右下作直豎,內之左上、左下、右上皆作單折筆,右下收筆時,方作橫、豎兩筆,共十二畫,寫法參「肅」字。「瀟」、「櫹」(B01896)、「蠨」(B04437)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ㄒㄧㄠ
漢語拼音 xiāo
釋  義

1. 草名。周代祭神燃燒的艾蒿。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蕭,艾蒿也。」《禮記.效特牲》:「蕭合黍稷。臭陽達於牆屋。」亦可指惡草。《楚辭.屈原.離騷》:「何昔日之芳草兮,今直為此蕭艾也。」漢.張衡〈思玄賦〉:「寶蕭艾於重笥兮,謂蕙芷之不香。」

2. 寂寥、冷清。如:「蕭索」、「蕭瑟」。晉.劉伶〈北芒客舍〉詩:「蚊蚋歸豐草,枯葉散蕭林。」唐.杜甫〈義鶻〉詩:「飄蕭覺素髮,凜欲衝儒冠。」

3. 莊嚴、恭謹。通「肅」。《論語.季氏》:「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。」三國魏.何晏.集解引鄭玄曰:「蕭之言肅也,牆謂屏也,君臣相見之禮,至屏而加肅敬焉,是以謂之蕭牆。」

4. 古國名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楚子伐蕭,宋華椒以蔡人救蕭。」

5. 縣名。在安徽省北端。清.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.南直十一.徐州》:「蕭縣,古蕭國,春秋時宋邑,秦置蕭縣。」

6. 姓。如南朝梁有蕭統。《通志.卷二六.氏族略二》:「蕭氏,子姓。杜預曰:古之蕭國也……後為宋所並,微子之支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,封於蕭,以為附庸,宣十二年楚滅之,子孫因以為氏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