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󵀝󵀜󵀞󵀟𦸯𨐍𨐕

說 明

正  字 A03481 艸-07-11
說文釋形 「莘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上作「艹」,四畫;下半作「辛」︰「亠」下兩筆輕觸上下筆,中橫較長,寫法參「辛」字。
注  音 ㄕㄣ ㈡(又音)ㄒㄧㄣ
漢語拼音 ㈠shēn ㈡(又音)xīn
釋  義

㈠ㄕㄣ

1. 長的樣子。《詩經.小雅.魚藻》:「魚在在藻,有莘其尾。」漢.毛亨.傳:「莘,長貌。」

2. 眾多的。《玉篇.艸部》:「莘,眾也。」東周戰國.宋玉〈高唐賦〉:「縰縰莘莘,若生於鬼,若出於神。」晉.左思〈魏都賦〉:「習習冠蓋,莘莘蒸徒。」

3. 三代時古國名,夏后啟支子封地所在。《正字通.艸部》:「莘,國名,太姒所生之國,文王妃母家。」

4. 春秋時代古地名,衛、蔡、虢、齊等國皆有地名曰莘。《左傳.桓公十六年》:「公使諸齊,使盜待諸莘,將殺之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莘,衛地。」《左傳.莊公十年》:「秋九月,荊敗蔡師於莘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莘,蔡地。」《左傳.莊公三十二年》:「秋七月,有神降於莘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莘,虢地。」《左傳.成公二年》:「師從齊師於莘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莘,齊地。」

5. 姓。如宋代有莘融。《正字通.艸部》:「莘,夏后啟支子封莘,因氏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三.賣油郎獨佔花魁》:「那人姓卜,名喬,正是莘善的近鄰,平昔是個游手游食,不守本分,慣喫白食用白錢的主兒。」

㈡ㄒㄧㄣ,ㄕㄣ之又音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