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275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音也。从耳,殸聲。聲[殸],籀文磬。(書盈切) 段注本:,音也。从耳,殸聲。殸,籀文磬。(書盈切) |
字樣說明 | 上半作「殸」:左上作「士」,右「殳」之次筆不鉤,寫法參「殸」(C05907)字、「磬」字。下半之「耳」,下橫筆右穿豎筆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shēng |
釋 義 | 1. 能引起聽覺感受的音波。如:「笑聲」、「雷聲」。《說文解字.耳部》:「聲,音也。」三國魏.劉楨〈贈從弟〉詩:「風聲一何盛,松枝一何勁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回:「黃蓋聽得喊聲震天,引水軍殺來,正迎著黃祖。」 2. 音樂。如:「聲色之美」。《字彙.耳部》:「聲,樂也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感於物而動,故形於聲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宮商角徵羽,雜比曰音,單出曰聲。」 3. 言語。《史記.卷八○.樂毅列傳》:「臣聞古之君子,交絕不出惡聲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七三.雜曲歌辭一三.古辭.焦仲卿妻》:「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」 4. 名譽。如:「政聲」、「名聲大振」。《字彙.耳部》:「聲,聲譽,仁聲,政聲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情采》:「諸子之徒,心非鬱陶,苟馳誇飾,鬻聲釣世,此為文而造情也。」 5. 音信、音訊。《漢書.卷七六.趙尹韓張兩王傳.趙廣漢》:「界上亭長寄聲謝我,何以不為致問?」 6. 宣布、張揚。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孔子之謂集大成,集大成也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五》:「是故伐備鍾鼓,聲其罪也。」 7. 量詞。計算發聲次數的單位。如:「大叫一聲」、「三聲無奈」。唐.戎昱〈塞上曲〉:「山頭烽子聲聲叫,知是將軍夜獵還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六回:「寶玉忙叫道:『鯨兄,寶玉來了。』連叫兩三聲,秦鐘不睬。」 8. 聲調,指說話時每個音節的高低長短。如中古漢語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個聲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