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󴫵𦗷

說 明

正  字 A03274 耳-11-17
說文釋形 「聱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
《說文》新附:手寫字,不聽也。从耳,敖聲。(五交切)
字樣說明 上作「敖」︰左上作「士」,右作「攵」,捺之起筆不觸撇、橫,寫法參「敖」字。下半之「耳」,下橫筆右穿豎筆。
注  音 ˊ
漢語拼音 áo
釋  義

1. 不聽取別人的話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耳部.新附》:「聱,不聽也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四三.列傳.元結》:「樊左右皆漁者,少長相戲,更曰聱叟。彼誚以聱者,為其不相從聽,不相鉤加。」

2. 「聱牙」:

⑴ 文詞艱澀,唸誦不順。《字彙.耳部》:「聱,言辭不平易也。」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周誥殷盤,佶屈聱牙。」《明史.卷二八七.文苑列傳三.李攀龍列傳》:「其為詩,務以聲調勝,所擬樂府,或更古數字為己作,文則聱牙戟口,讀者至不能終篇。」

⑵ 乖忤違背。宋.蘇軾〈上神宗皇帝書〉:「其間一事聱牙,常至終身淪棄。」

⑶ 樹枝盤繞彎曲。宋.朱熹〈枯木次擇之韻〉詩:「百年蟠木老聱牙,偃蹇春風不肯花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