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272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知聞也。从耳,門聲。,古文从昏。(無分切) 段注本:,知聲也。从耳,門聲。,古文从昏。(無分切) |
字樣說明 | 外作「門」,筆順在先,右下筆鉤起;內作「耳」,筆順在後,下橫筆右穿豎筆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wén ㈡wèn |
釋 義 | ㈠ 1. 聽到、聽見。如:「百聞不如一見」。《說文解字.耳部》:「聞,知聞也。」《論語.陽貨》:「子之武城,聞絃歌之聲。」《禮記.大學》: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」 2. 知識。如:「見聞廣博」、「孤陋寡聞」。《漢書.卷三六.楚元王傳》:「此數公者,皆博物洽聞,通達古今,其言有補於世。」漢.王裦〈四子講德論〉:「俚人不識,寡見尟聞。」 3. 音訊、消息。如:「新聞」、「趣聞」。漢.司馬遷〈報任少卿書〉:「網羅天下放失舊聞,略考其行事,綜其終始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○.班彪列傳上》:「彪乃繼採前史遺事,傍貫異聞,作後傳數十篇。」 4. 傳達、傳布。《詩經.小雅.鶴鳴》:「鶴鳴於九皋,聲聞於野。」《呂氏春秋.審應覽.重言》:「與仲父謀伐莒,謀未發而聞其國。」 5. 見稱、顯揚於世。《隋書.卷七七.隱逸列傳.李士謙》:「髫齓喪父,事母以孝聞。」唐.李白〈贈孟浩然〉詩:「吾愛孟夫子,風流天下聞。」 6. 使君主聽聞、進言。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,沒死以聞。」晉.李密〈陳情表〉:「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,謹拜表以聞。」 7. 以鼻子嗅。如:「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。」《韓非子.十過》:「共王駕而自往,入其幄中,聞酒臭而還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九○回:「大半被鐵砲打的頭臉粉碎,皆死於谷中,臭不可聞。」 8. 姓。宋代有聞見。 ㈡ 1. 名譽、名望。如:「不求聞達」。《書經.微子之歌》:「爾惟踐修厥猷,舊有令聞。」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故聲聞過情,君子恥之。」唐.韓愈〈原毀〉:「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。」 2. 著名的、名聲響亮的。《荀子.宥坐》:「夫少正卯,魯之聞人也,夫子為政而始誅之,得無失乎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