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𥁅󴢈󴢊󴢉󴢌󴢋

說 明

正  字 A03198 缶-05-11
說文釋形

「缽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,本作「盋」。
《說文》新附:手寫字,盋(缽)器,盂屬。从皿,犮聲。或从金,从本。(北未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新附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从皿,犮聲。或从金,从本。《正字通.金部.鉢字》:「《說文》本作『盋』,今作『鉢』,俗作『缽』。」標準字體取俗為正,左半「缶」之末筆作豎,右半作「本」︰中筆作豎,不鉤,寫法參「本」字。按:本典皆收「盋」與「鉢」為「缽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ㄅㄛ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梵語p手寫字tra(缽多羅)音譯之簡稱。為出家人盛飯食之器具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新附》:「盋(缽),盋(缽)器,盂屬。」《正字通.金部》:「鉢(缽),同缽,食器。梵語缽多羅。......《說文》本作盋,今作鉢,俗作缽。」《晉書.卷九五.藝術列傳.佛圖澄》:「澄即取缽盛水,燒香咒之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七回:「貧僧此處難容,收拾衣缽,亦往他處雲遊也。」

2. 泛稱可盛裝、洗滌東西之圓形金屬或陶瓷用具。如:「酒缽」、「飯缽」。

3. 「衣缽」:本為佛教禪宗以袈裟及缽代代相傳,以做佛法傳承之信證。《舊唐書.卷一九一.方伎列傳.神秀》:「昔後魏末,有僧達摩者,本天竺王子,以護國出家,入南海,得禪宗妙法,云自釋迦相傳,有衣缽為記,世相付授。」又後世泛稱學術技能之授受為「傳衣缽」。《宋史.卷二四九.列傳.范質》:「舉進士時,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,覽質所試文字,重之,自以登第名在十三,亦以其數處之。貢闈中謂之『傳衣缽』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