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021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引書也。从竹,彖聲。(持兗切) 段注本:,引書也。从竹,彖聲。(特兗切) |
字樣說明 | 「」下作「彖」︰上為「彑」頭,下為「豕」省,末筆作捺,寫法參「彖」(B01021)字。「緣」字偏旁同此;「蠡」字上半寫法亦參此,末筆改捺為頓點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zhuàn |
釋 義 | 1. 運筆書寫在竹帛上面。《說文解字.竹部》:「篆,引書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引書者,引筆而箸於竹帛也。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,而謂史籀作曰大篆,既又謂篆書曰小篆。其字之本義為引書,如彫刻圭璧曰瑑。」 2. 以篆體字書寫。《舊唐書.卷一九○.文苑列傳下.李華》:「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,顏真卿書,李陽冰篆額,後人爭模寫之,號為『四絕碑』。」清.龔自珍〈己亥雜詩〉三一五首之一一:「君恩彀向漁樵說,篆墓何須百字長?」。 3. 漢字書體名。如:「篆書」、「大篆」、「小篆」。 ⑴ 廣義的篆書,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,包括甲骨文、金文、籀文、六國文字及小篆等;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。大篆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;小篆則為秦代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。現今所稱的篆書,則多指小篆而言。漢.許慎〈說文解字序〉:「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,與古文或異。……秦始皇帝初兼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罷其不與秦文合者,斯作倉頡篇,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,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,皆取史籀大篆,或頗省改,所謂小篆者也。」 ⑵ 王莽時六書之一,即小篆。漢.許慎〈說文解字序〉:「及亡新居攝,……時有六書,……三曰篆書,即小篆。」 4. 刻鏤、銘刻。如:「篆刻」。《呂氏春秋.審分覽.慎勢》:「功名著乎槃盂,銘篆著乎壺鑑,其勢不厭。」《聊齋誌異.卷二.阿寶》:「深情已篆中心。今已人禽異類,姻好何可復圓?」 5. 印信、官職代稱。如:「接篆」。《正字通.竹部》:「篆,印亦曰篆。」 6. 尊稱他人的名字。如:「臺篆」、「雅篆」。 7. 紋路彎曲的樣子。《正字通.竹部》:「篆,文盤曲貌。」宋.王安中〈安陽好〉九首詞之七:「咽咽清泉巖溜細,彎彎碧甃篆痕深。」宋.張炎〈壺中天〉詞:「篆徑通花,花多迷徑,難省來時路。」 8. 像篆文一樣彎曲的花紋。宋.龍太初〈詠沙〉詩:「鳥去風平篆,潮回日射星。」 9. 盤曲狀的香。宋.李清照〈賣花聲〉詞:「記玉釵斜撥火,寶篆成空。」宋.陸游〈枕上〉詩:「迢遞孤村夜,淒涼半篆香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六回:「香篆梢金鼎,冰脂膩玉盆。」 10. 量詞。計數盤香的單位。《古今小說.閒雲菴阮三償冤債》:「塵飛不到人長靜,一篆爐煙兩卷經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