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󴓘𩗲

說 明

正  字 A03016 竹-08-14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鼓弦竹身樂也。从竹,爭聲。(側莖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五弦筑身樂也。从竹,爭聲。(側莖切)
字樣說明 手寫字」下作「爭」︰上作「手寫字」,下中橫右須出頭,中作一豎鉤,寫法參「爭」字。
注  音 ㄓㄥ
漢語拼音 zhēng
釋  義

1. 樂器名。撥絃樂器,形似瑟,古為五弦,秦蒙恬改為十二弦,唐以後加十三弦,現已增至十八弦、二十一弦、二十五弦等。戰國時,已見秦箏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竹部》:「箏,五弦筑身樂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七.李斯列傳》:「夫擊甕叩缻,彈箏搏髀,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,真秦之聲也。」《晉書.卷八一.列傳.桓宣》:「奴既吹笛,伊便撫箏而歌怨詩。」唐.李商隱〈無題〉詩:「十二學彈箏,銀甲不曾卸。」

2. 「風箏」:

⑴ 一種童玩。以竹骨糊紙,引線使之乘風飛昇。或稱為「風槎」、「風鳶」、「紙鳶」、「鷂子」。

⑵ 懸於簷間之小金屬片,風起聲作。唐.李商隱〈燕臺〉詩四首之二:「雲屏不動掩孤嚬,西樓一夜風箏急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