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30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![]() ![]() 段注本: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![](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dōng |
釋 義 | 1. 一年之最後一季。農曆指立冬至立春之時期,一般而言氣溫較低。若以北半球氣候論,概指十一月或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或三月期間。如:「寒冬」、「冬天」。《說文解字·冫部》:「冬,四時盡也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。」晉.歐陽建〈臨終詩〉:「松柏隆冬悴,然後知歲寒。」 2. 猶「年」。如:「兩冬」、「五冬」。《漢書.卷六五.東方朔傳》:「臣朔少失父母,長養兄嫂,年十二學書,三冬文史足用,十五學擊劍,十六學《詩》、《書》。」《陳書.卷三三.儒林列傳.沈不害》:「選公卿門子皆入於學,……如切如磋,聞詩聞禮,一年可以功倍三冬。」 3. 通「終」。《玉篇.冫部》:「冬,終也。」漢.劉熙《釋名.釋天》:「冬,終也。」 4. 擬聲詞。同「鼕」。元.孛羅御史〈一枝花懶簪獬豸冠套.牧羊曲〉:「王大戶相邀請,趙鄉司扶下馬,則聽得撲冬冬社鼓頻撾。」 5. 姓。如三國有冬逢。 ⇒「鼕」之異體。 |